• 当前目次
  • 最新录用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作物学
    • 施氮量对水稻根系分泌特性与解剖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李浩晶,张丹珂,李海润,曹静,徐国伟

      2025,51(1):1-7,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1

      摘要:

      以郑稻C42和徐稻3号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以N0、N120、N240、N360表示),测定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根系伤流液中部分有机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激素含量以及根系解剖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以及根系伤流液中酒石酸、乙酸(除徐稻3号幼穗分化始期)、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N240处各指标达到最高值,而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草酸含量、柠檬酸含量及中柱直径与不定根直径之比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N240处达到最低值;徐稻3号的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在N240处达到最高值;郑稻C42的活细胞比例在N240处达到最高值,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在N360处达到最高值,N240与N360差异不显著;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酒石酸、乙酸、琥珀酸含量及活细胞比例与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气组织面积、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草酸、中柱直径和不定根直径的比值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徐稻3号和郑稻C42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稻米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均得到了改善,徐稻3号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了7.7%、18.4%、45.9%,郑稻C42的分别增加了14.6%、14.7%、36.0%,徐稻3号、郑稻C4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减少14.2%、20.0%,碱消值分别减少11.2%、11.6%,胶稠度分别增加了10.2%、5.7%。

    • 全生育期盐胁迫对不同耐盐性水稻品种(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邹燕,刘芳禧,方畅宇,郭荟,陈威,杨宁俊,庾振宇,易镇邪,雷斌

      2025,51(1):8-17,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2

      摘要:

      以4个耐盐水稻品种(系)(R2803、11146S/R2803、R889、1146S/R889)和1个盐敏感水稻品种(香粤农)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海盐质量分数(0‰、1.5‰、3.0‰、4.5‰、6.0‰)进行水培试验,比较5个水稻品种(系)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盐质量分数的增加,各水稻品种(系)几个生育时期株高、叶龄、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根体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盐敏感水稻品种香粤农的降幅明显大于各耐盐水稻品种(系)的,4个耐盐水稻品种(系)的降幅从大到小依次为R2803、R889、11146S/R2803、1146S/R889;随盐质量分数增加,各水稻品种(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单穴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均以盐敏感水稻品种香粤农的降幅最大,杂交稻品系的降幅小于常规稻的,在盐质量分数1.5‰~6.0‰条件下,R2803单穴产量的降幅为37.07%~90.96%,1146S/R889单穴产量降幅为17.14%~75.59%。综合来看,1146S/R889各生长发育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盐胁迫下降幅最小,耐盐性最强。

    • 陆地棉品种对镉累积与转运的差异研究

      匡政成,郭利双,李玉军,肖才升,李飞,杨光彬,匡逢春,陈浩东

      2025,51(1):18-25,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3

      摘要:

      以10个苗期Cd累积量相对较低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不同陆地棉品种对重金属Cd累积、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湘X1251、湘FZ001、湘FZ031、湘杂棉23号、湘Z4等5个属于Cd高累积类群,占供试品种总数的50%;不同棉花品种地上部Cd累积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将地上部生物量(X1)与地上部Cd累积量(Y2)进行拟合分析,其回归方程为 Y2=2 700.008+1.087X1,R2=0.618;棉花不同部位对重金属Cd的吸收、富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纤维对Cd的富集能力最差,叶片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湘X1251棉籽Cd的富集系数大于1,说明湘X1251棉籽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其余9个棉花品种棉籽Cd的富集系数小于1,说明大部分棉花品种棉籽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弱;湘杂棉23号、湘FZ001和湘FZ031等3个棉花品种皮棉产量均大于1 000 kg/hm2,棉籽Cd的富集系数均小于0.7,且地上部Cd累积量都超过10 000 mg/hm2,可见,湘杂棉23号、湘FZ001和湘FZ031等3个品种适宜种植于Cd污染耕地。

    烟草科学
    • 烤烟经济性状和品质对长叶龄烟苗延迟移栽的响应

      谢怡宁,夏冰,陈舜尧,蒋宇丽,张阳,周毅,王新月,王霞,秦凌,邓小华

      2025,51(1):26-32,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4

      摘要:

      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T1(10叶龄烟苗延迟移栽、136孔育苗盘漂浮育苗、育苗基质添加“苗强壮”菌肥200 g/kg,添加“根茎康”微生物菌剂30 kg/hm2与基肥混合均匀条施),T2(8叶龄烟苗延迟移栽、200孔育苗盘漂浮育苗、育苗基质加“苗强壮”菌肥200 g/kg、添加“根茎康”微生物菌剂30 kg/hm2与基肥混合均匀条施),CK(200孔育苗盘漂浮育苗,基质不添加“苗强壮”菌肥,6叶龄移栽,基肥不添加“根茎康”微生物菌剂)3个处理,研究长叶龄烟苗延迟移栽对烤烟经济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可提高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率,改善烟叶物理特性,提高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和评吸质量。与CK相比,T1处理的上等烟率、均价、产量、产值分别高8.02%、2.05%、4.41%、6.58%;B2F、C3F、X2F等级的外观质量指数分别高9.67%、4.05%、9.67%;B2F、C3F等级的物理性状指数分别高0.85%、6.38%;B2F、C3F、X2F等级的化学成分可用性状指数分别高1.2%、20.85%、0.83%;B2F、C3F等级的评吸质量分别高6.87%、4.92%;B2F、C3F、X2F等级的品质指数分别高4.83%、9.19%、1.84%。

    • 上部烟叶带茎采收烘烤过程中叶间隙风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鹏宇,姜永雷,余金恒,罗刚,胡彬彬,黄宝瑞,魏硕,王卫峰

      2025,51(1):33-39,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5

      摘要:

      以K326上部叶为材料,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上部叶带茎采收和常规采收烘烤的叶间隙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叶间隙风速的主要因素,并采用通径分析解析2种采收方式不同烘烤阶段及烘烤全程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带茎采收各烘烤阶段叶间隙风速均高于常规采收的;叶间隙风速均在定色后期快速上升;各烘烤阶段影响常规采收和带茎采收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分别为水汽压亏缺(变黄阶段)、主脉含水率(定色阶段)、温度(干筋阶段)和水汽压亏缺(变黄阶段)、湿度(定色阶段)、温度(干筋阶段);烘烤全程2种采收方式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均为水汽压亏缺,其决策系数Ri2分别为0.962、0.877;烘烤全程水汽压亏缺与叶间隙风速拟合结果中,常规采收和带茎采收拟合效果最好的函数形式分别为指数函数和线性函数,其R2分别为0.977、0.971。构建各烘烤阶段叶间隙风速与水汽亏缺的三次样条函数,带茎采收除变黄阶段以外,拟合效果均较好,其R2均在0.800以上。烘烤过程中2种采收方式下叶间隙风速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定色阶段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针对性地调整烘烤工艺,改善叶间隙风速环境。

    生物科学与技术
    • 辣椒抗炭疽病材料筛选及转录组分析

      戴丽,谢芳玲,陈雅倩,谢玲玲,刘峰

      2025,51(1):40-50,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6

      摘要:

      从田间自然发病辣椒果实中分离培养得到辣椒炭疽病病原菌X,并应用该炭疽病病原菌对112份辣椒材料的离体果实和幼苗进行抗炭疽病抗性鉴定,筛选抗病品种,并对抗性品种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X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为果生刺盘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对112份辣椒离体果实材料进行筛选,共获得3个抗性材料RX12–160、X–738–1、RX22–1016,109个感病材料;对3个抗病品种进行辣椒苗期活体抗性鉴定,最后鉴定RX22–1016为良好的抗病品种,并对其接种果生刺盘孢炭疽菌后的转录组进行了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程度较高的过程为光系统I中的光合电子传递、NAD(P)H脱氢酶复合物的组装、光合作用及光系统I中的光收集等;KEGG富集程度较高的通路为苯丙素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和糖酵解/糖异生等通路;共有的表达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苯丙素生物合成和谷胱甘肽代谢等通路上;在RX22–1016与炭疽菌互作中,Caz03g16640、Caz01g15210、Caz04g07320和Caz04g01720基因在互作初期均呈现上调趋势,推测这4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与抗病相关的物质的合成。

    • 外源磷对镉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污染下的香根草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殷寿延,杨思林,孙仕仙

      2025,51(1):51-61,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7

      摘要:

      以温室盆栽模拟湿地环境种植香根草,通过添加0.3 mg/kg的镉(Cd)和10 mg/kg的磺胺甲恶唑(SMX)形成复合污染湿地环境,再以60、120、180、240、360 mg/kg的外源磷添加设置5个不同磷水平的Cd–SMX复合污染组(CS1、CS2、CS3、CS4、CS5),以未添加污染物和磷的为对照组(CK),试验持续42 d,分别于试验1、2、3、5、7、14、28、42 d时测定香根草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作用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外源磷对Cd–SMX复合污染下的香根草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1~7 d时),在外源磷添加和Cd–SMX复合污染下的香根草较CK的呈现一定“毒性兴奋效应”,复合污染促进香根草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提高,而后,因Cd和SMX累积,造成毒性作用,在处理后期,复合污染降低了香根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在42 d时,复合污染处理的香根草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均显著低于CK的;磷的“生长促进效应”能维持香根草光合作用稳态,香根草叶的Pn、Fv/Fm、Fv/Fo、表观CO2利用效率和LUE均能在42 d时恢复至1 d时水平,其中,42 d时CS4的香根草叶Pn为19.55 μmol/(m2?s),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同时CS4的香根草茎叶丙二醛含量在复合污染下也最低,为0.93 nmol/g。综合来看,在Cd–SMX复合污染的湿地环境下,Cd–SMX复合污染胁迫对香根草光合作用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而添加240 mg/kg的磷能促进香根草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增强其光合作用能力以抵抗Cd–SMX复合污染的双重胁迫作用。

    植物保护
    • 茶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黄虹,谭琳,沈程文,邓玉莲,李桂花,胡秋龙

      2025,51(1):62-68,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08

      摘要: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研究菌株TJ–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生长特性、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对9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促生潜力等,结果表明,拮抗菌TJ–1使病原菌菌丝缠绕萎缩,分支部分变大;拮抗菌生长至18 h进入稳定期;生长最适 pH为 5~7,在NaCl质量分数超过2%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拮抗菌TJ–1对9种作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原菌拮抗效果高达80.51%;拮抗菌TJ–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效果;拮抗菌TJ–1具有溶解磷、固氮以及分泌铁载体等促生潜能。

    农业资源利用(含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和环境科学)
    •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朱泽宇,毛志伟,苏柠,曾鹏,胡东升,谢桂先

      2025,51(1):74-82,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0

      摘要: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U处理,CRU1、CRU2、CRU3处理的稻田总氮(TN)径流流失量显著降低,其中,2020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7.99%、74.58%、78.49%,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60.80%、63.89%、66.05%,2021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5.08%、63.77%、72.12%,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42.18%、66.67%、75.36%,且TN径流流失量随控释氮肥施用量的减少有降低的趋势;铵态氮(NH4+–N)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施氮处理下NH4+–N流失量为0.50~7.98 kg/hm2,占TN径流流失量的28.40%~64.57%;与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减量处理在维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5.69%~37.63%、13.48%~ 42.24%、9.55%~40.53%,其中以控释氮肥减氮30%处理的效果最佳。综上,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 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姚昆,柯丹,程博,何磊

      2025,51(1):83-89,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1

      摘要:

      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分级,并借助Sen氏斜率、Mann–Kendall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该地区30年内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约60%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为微度及轻度,其整体处于中等侵蚀水平;与北部相比,南部整体受侵蚀的地区分布范围更广且程度也更严重;斜率及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全域16.58%和77.54%的地区呈侵蚀无或无显著改变的发展倾向,仅1.51%的地区为显著变差;各因素对土壤侵蚀空间布局形成的影响作用差异显著,坡度解释力最大,为17.86%,年降水量最小仅2.48%,而在驱动其格局改变的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力最大,为8.64%。可见,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自然因素虽然是决定其布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人类活动才是主导其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畜牧·兽医·水产
    • 槲皮素对早期断奶广丰山羊羔羊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理及免疫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王海波,谷志勇,刘远,贾浩滨,江浩筠,潘月,李文杨,赵生国,霍俊宏,占今舜

      2025,51(1):90-97,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2

      摘要:

      选择36只45 d左右、健康、体质量(6.30±0.54) kg的广丰山羊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ON),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 mg/kg(Q100)和200 mg/kg(Q200)的槲皮素,饲喂15 d,在60日龄断奶,断奶后再饲喂15 d,分别于断奶前15 d、断奶当日、断奶后15 d测定羔羊体尺指标,同时,测定断奶当日和断奶15 d羔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 基础日粮添加槲皮素对断奶广丰羔羊的体高、胸围、体长、体质量、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2) 断奶当日,Q200组羔羊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是CON组的1.89倍(P<0.05);断奶15 d,Q200组羔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是CON组的1.02倍(P<0.05)。3) 断奶当日,Q100组羔羊血清IgA浓度是CON组的1.48倍(P<0.05),而IgM和IL–1β浓度则分别降低26.97%和50.81%;断奶15 d,Q200组羔羊血清IgG浓度是CON组的1.28倍,而IL–1β浓度则降低46.71%(P<0.05)。4) 断奶当日,Q100组和Q200组羔羊血清CAT活性分别是CON组的1.61倍和1.82倍,断奶15 d时,分别是CON组的2.98倍和2.84倍(P<0.05);断奶15 d,Q100组羔羊血清T–SOD和GSH–Px含量分别是CON组的1.59倍和1.24倍(P<0.05),Q200组羔羊血清T–SOD和GSH–Px含量分别是CON组的1.65倍和1.32倍(P<0.05)。综上所述,槲皮素能够提高早期断奶广丰山羊羔羊的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早期断奶应激反应。

    • 长永鳖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及遗传多样性

      陆雨旷,梁艺馨,万刚,王佩,曾嘉伟,王晓清,胡亚洲,李孝文

      2025,51(1):98-106,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3

      摘要:

      测量原产于湖南省衡阳县长永村的长永鳖的体质量、体长、体高、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裙边宽8项形态数据,分析其形态特性;在相同条件下养殖长永鳖和洞庭鳖,分析其11~15月龄养殖性能;通过q–PCR探究长永鳖和洞庭鳖黑色素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并记录长永鳖花斑数量,分析其花斑特性;利用线粒体Cytb、COI和12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长永鳖亲缘关系,并以其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析长永鳖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 长永鳖成鳖腹甲长/背甲长、腹甲宽/背甲长分别为0.97±0.02和1.01±0.03,显著小于洞庭鳖的,可见长永鳖腹甲整体小于洞庭鳖腹甲。2) 长永鳖绝对增重率和瞬时增重率最高值分别为1.01和2.39,且长永鳖成活率为76.03,均高于洞庭鳖的。3) 长永鳖背部具有块状花斑,在一定时期内花斑数量和面积会随体形增大而增加,在14月龄后花斑数量趋于稳定,推测花斑数量和面积与体型大小有关。4) qPCR结果显示,长永鳖Tyr、Tyrp1和Gpnm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洞庭鳖的(P<0.05),Ddc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洞庭鳖的(P<0.05),二者Gch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不显著,推测Tyr、Tyrp1、Gpnmb和Ddc基因表达对长永鳖背部花斑具有影响。5) 长永鳖线粒体Cytb和COI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17±0.055和0.906±0.040,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9 9±0.001 9和0.005 9± 0.002 1,两者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遗传多样性较丰富。6) 基于线粒体Cytb、COI和12S rRNA序列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永鳖与乌鳖、洞庭鳖和黄沙鳖的亲缘关系较近,节点支持率为96%以上。

    • 树莓粗多糖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王雨婷,王学红,陆杰,米尔扎提.阿不力米提,车广学,韩乐,姬一鸣,杨永晶

      2025,51(1):107-112,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4

      摘要:

      采用树莓粗多糖(RCP)(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对BALB/c小鼠中波紫外线(UVB)皮肤光损伤模型进行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板法测定小鼠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树莓粗多糖对UVB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RCP可明显改善BALB/c小鼠皮肤红斑、脱屑和皱纹,并减轻皮肤局部角化过度、表皮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低剂量RCP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了16.1%,同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3(MMP–3)的含量分别减少了22.1%与43.3%;中剂量RCP组丙二醛(MDA)含量下降18.9%,TNF–α水平降低37.4%, MMP–1和MMP–3含量分别减少35%和48.2%;而在高剂量RCP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分别增强了21.3%和34.3%,MDA含量下降了24.8%,白细胞介素–6(IL–6)与TNF–α水平分别降低了33.3%和56.6%,此外,MMP–1和MMP–3的含量也分别减少了35%和63.3%。以上结果说明RCP可通过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减轻炎症反应及缓解氧化应激来改善UVB引起的小鼠皮肤光损伤,且RCP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佳。

    农业工程
    • 基于GA-RELM多特征优选的烟叶多部位正反面识别方法

      陈婷,赵晓琳,张冀武,盖小雷,张晓伟,刘宇晨,王燕,龙杰

      2025,51(1):113-122,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5

      摘要:

      针对现有烟叶分级模型多基于平整烟叶的正面特征构建,分级模型准确率和实用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正则化极限学习机(GA-RELM)多特征优选的烟叶多部位正反面识别方法。首先,对自然状态下的烟叶进行多尺度正反面特征提取,构建正反面数据集,根据特征重要性和特征间的潜在关系,实现特征降维并构建新特征组合。其次,对正则化极限学习机(RELM)进行隐藏层偏置寻优,以提高模型实际应用性和分类精度。结果表明:与原极限学习机(ELM)相比,GA-RELM对自然状态下的烟叶正反面和多部位正反面的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0.84%和7.88%,运算时间分别减少2.56 s和5.72 s;与其他烟叶分级算法相比,GA-RELM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评分等多个指标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 伪异常引导的融合注意力和记忆增强的鱼群异常行为检测

      袁红春,肖智豪

      2025,51(1):123-130, DOI: 10.13331/j.cnki.jhau.2025.01.016

      摘要:

      现有的鱼群异常行为检测方法无法有效提取高级语义信息、特征学习不足,且缺乏对异常样本的学习和提取关键特征的能力,无法满足现有的大规模水产养殖需求。笔者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伪异常引导的融合注意力和记忆增强的鱼群异常行为检测方法:通过在视频序列中随机选择跳跃的帧构建伪异常合成器生成伪异常样本,增强对异常样本的感知能力;提出选择性内核频率通道注意力(SKFca)机制,在选择性内核(SK)注意力的基础上引入频域信息,以捕捉更丰富的输入信息;通过瓶颈注意力(BAM)机制在通道和空间维度上抑制不相关的背景特征,突出前景目标特征;在2种注意力模块后面添加记忆增强模块,将异常样本的编码特征替换为正常样本的编码特征,扩大异常样本输出与输入的重构误差;将记忆增强后的通道和空间维度上的关键特征和频域特征融合,以全面提取高级语义信息。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方法在2种自制的鱼类数据集上检测效果都很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达0.953和0.957,且能实现对异常的精确定位。

    全选
    显示方式: |
      畜牧·兽医·水产
      • 迷迭香水提物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向鸿坤, 宮嘉泰, 汪龙, 胡睿智, 贺建华, 伍树松, 袁旭鹏

        DOI:

        摘要:

        选取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21日龄)144头,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CTL)与脂多糖组(LPS)采食基础饲粮,RE200、400组在饲粮中额外补充200、400 mg/kg RE,试验期28天。LPS组、RE200组和RE400组仔猪分别于第21天和第28天腹腔注射LPS(100 μg/kg BW),CTL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各组间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AST)和白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RE200组的丙二醛(MDA)、AST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指标显著升高(P<0.05);RE400组的AST、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极显著降低(P<0.01),隐窝深度极显著升高(P<0.01),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RE200、RE400组均极显著提高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1),极显著降低隐窝深度(P<0.01);RE200组的DAO含量显著降低(P<0.05)。4)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菌群的结构基本相似。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与LPS组相比,RE200组Rombouts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 毛螺菌科UCG-004(Lachnospiraceae UCG-004)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RE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肠道通透性,减少了肠道损伤,改善了肠道菌群结构。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R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0 mg/kg。

      • 妊娠后期添加酒糟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初乳成分的影响

        马思奇, 张雯韬, 靳喜庆, 余冰, 伍树松

        DOI: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添加1%酒糟(distillers" grains,DG)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初乳成分的影响。选取72头妊娠80天左右的健康PIC母猪,将其分为2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酒糟组在基础日粮中补充1%馥郁香型白酒酒糟,试验周期为妊娠80天至分娩结束。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酒糟组仔猪窝重、活仔数、健仔数均显著上升(P<0.05),IUGR仔猪数显著降低(P<0.05);酒糟组母猪初乳中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 <0.05),但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生化指标分析表明,酒糟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显著上升(P <0.05),且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胎盘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极显著上升(P <0.01),但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显著下降(P <0.05);通过分析粪便菌群发现,饲粮中添加1%DG对母猪肠道微生物群聚类、chao1指数、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DG显著降低了母猪肠道微生物中Spirochaetota和Treponema(P<0.05)的相对丰度,且显著提高了Clostridiaceae的丰度(P<0.05)。综上所述,母猪妊娠后期饲粮中补充1%酒糟可有效改善母猪繁殖性能,提高母猪抗氧化能力,缓解炎症并影响肠道微生物结构。

期刊介绍

主管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主编:伍锦花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芙蓉区

邮政编码:410128

电话:0731-84618035、84617599、84673730

邮箱:zkb4618035@hunau.net

ISSN:1007-1032

CN:43-1257/S

快速检索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