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虚拟专辑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氮肥管理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覃斌,孙鑫,刘福强,何在周,向军,陶祖豪,王慰亲,郑华斌,唐启源
    2024, 50(1).
    [摘要](268) [HTML](0) [PDF 805.84 K](1202)
    摘要: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 (N1)、150 kg/hm2 (N2)和180 kg/hm2 (N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 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12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3、N2、N1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产量低于T1、T3、T4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T2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T4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大,而穗肥不施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小,推测前期氮肥管理可能是水稻有序机抛栽培高产的关键因子。
    2  夏播短季栽培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张宁,许豆豆,刘玉杰,刘爱玉,屠小菊
    2024, 50(1).
    [摘要](169) [HTML](0) [PDF 1009.50 K](1191)
    摘要:
    以10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株式图记载棉株各部位蕾铃发生、生长和脱落情况,以探明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条件下的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现蕾高峰期为播种后第56天至第80天,开花高峰期为播种后第77天至第96天,成铃高峰期为播种后第85天至第101天,各品系生殖器官(蕾、花、铃)数量积累均有显著差异;在空间分布上,P56–3、07单12、07单6和07单7表现为中部成铃最多,其余品系则表现为下部成铃最多;P56–3、07单6和07单7成铃率分布表现“下部果枝内空形”;各品系产量结构有显著差异,品系2003–29单株铃数较其他品系高19.53%~119.55%,籽棉和皮棉产量较其余品系分别高21.82%~106.32%、22.46%~134.05%,在所有参试品系中表现突出,成铃分布均匀,脱落较少,单株成铃数和产量最高,适宜在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种植。棉花夏播短季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8月,不能用传统的“三桃”比例来衡量高产优质栽培的成铃结构。
    3  前茬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后茬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李静,李青松,杨艳霞,王德新,韩燕来
    2024, 50(1).
    [摘要](241) [HTML](0) [PDF 663.52 K](1095)
    摘要:
    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施用化肥,在玉米吐丝期测定玉米抗倒伏相关表观性状、力学指标,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定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T0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吐丝期的株高、重心高度、穗位高度及穗位系数均无显著变化;第3、4、5节间直径、节间干物质质量、单位茎长干物质质量、压碎强度和抗倒指数增加;T60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以T60处理的含量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产量、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T60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5.61%。可见,前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后茬玉米的抗倒伏性及产量,以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的效果最好。
    4  氮肥运筹与化学调控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袁帅,苏雨婷,李海容,郭宋源,陈平平,易镇邪
    2024, 50(2).
    [摘要](191) [HTML](0) [PDF 757.26 K](1188)
    摘要:
    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株两优819及晚稻品种H优518、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设计3种氮肥运筹方式N1、N2、N3(分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比分别为7∶2∶1、6∶3∶1、5∶4∶1)与2种化学调控剂多效唑(C1)、壳寡糖(C2)双因素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早、晚稻各品种产量均以N2C2处理的最高,主要通过提高植株有效穗数而增产;与N1相比,N2和N3降低了茎秆高度、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且N2优于N3处理;与对照处理(C3,喷施清水)相比,C1和C2均降低了水稻茎秆高度、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从而提高了水稻抗倒伏能力;从互作效应来看,N2C1、N2C2和N3C1处理的茎粗和茎壁厚度较大,倒3与倒4节节间长度较短,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较高,倒伏指数较低。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N2C2处理,即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为6∶3∶1条件下,于拔节初期喷施壳寡糖,可在提高双季稻抗倒伏能力的同时获得最高产量。
    5  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陇中春小麦的产量效应模拟
    董莉霞,李广,燕振刚,刘强
    2024, 50(2).
    [摘要](94) [HTML](0) [PDF 639.47 K](924)
    摘要: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 215.15、162.01 kg/hm2。
    6  播种期对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花粉育性的影响
    童博,陈种凯,吕丹,廖志杰,郑冉,刘雨晴,田丰,罗红兵
    2024, 50(2).
    [摘要](111) [HTML](0) [PDF 625.32 K](1014)
    摘要:
    为确定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育性转换的生态因子,筛选不育特性稳定的两系材料,选择合适的播期进行制种,以光温敏无雄穗系I17、I478、Ptvt3和Ptvt2为材料,以自交系478、B73为对照,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对9个播期玉米的雄花育性、雄穗性状、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育性转换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苗期的日均高温;I17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6期间;I478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期间;Ptvt3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期间;Ptvt2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5期间;I17适合在播期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1—6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I478适合在播期1、2、8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5—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适合在播期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2—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2适合在播期1和播期2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3—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相比I17、I478和Ptvt2具有繁殖产量高、生育期长等优点,且不育特性稳定,适合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生产应用。
    7  砷处理对青稞幼苗生长的影响
    把德功,周一敏,李冰玉,吴家萌,刘青海,余耀斌,宋正国,邱城,雷鸣
    2024, 50(2).
    [摘要](92) [HTML](0) [PDF 630.20 K](975)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以不添加As处理为对照,探讨添加了5.0、15.0、30.0 mg/L As(Ⅴ)的培养液对ZQ5171、ZQ2000、ZQ16和ZQ18等4个品种青稞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As在青稞幼苗体内的积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s(Ⅴ)处理后ZQ5171和ZQ2000的株高、主根长和生物量受到了抑制,而ZQ16和ZQ18的株高、主根长和生物量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与对照相比,As处理后ZQ18的株高、主根长和生物量无显著下降,根冠比变小,根向茎转移As的能力较低,为耐As品种,而ZQ5171和ZQ2000生长受到明显毒害,为As敏感品种;青稞的根、茎、叶中As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149.84~748.47、1.81~234.71、3.82~141.49 mg/kg;除ZQ18外,其余品种青稞根中As的形态以As(Ⅴ)为主,而茎和叶中以As(Ⅲ)为主。
    8  苗期不同叶龄喷施多效唑对优质籼稻倒伏性状的影响
    刘玉喜,熊佳铭,吴建军,杨晓艳,王悦,胡亚军,陈光辉
    2024, 50(3).
    [摘要](224) [HTML](0) [PDF 834.60 K](1916)
    摘要:
    以优质晚籼稻‘泰优553’和‘玉针香’为材料,在水稻秧苗的1叶1心期和2叶1心期进行多效唑处理(15%多效唑1 500 g兑水750 kg),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水稻成熟期测定水稻的农艺性状与产量、茎秆的物理性状、力学和抗倒伏特性,并分析植株抗倒伏特性与主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个时期喷施多效唑均显著增加‘泰优553’的产量,而对‘玉针香’的增产效果不显著,其中1叶1心期和2叶1心期处理下‘泰优553’的产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0.63%和15.29%;2个时期喷施多效唑均可降低2个水稻品种成熟期的株高,缩短其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从而提高节间充实度和折断弯矩,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在2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较1叶1心期喷施更能提高‘玉针香’的抗倒伏能力,其中2叶1心期处理下‘玉针香’茎秆抗倒指数较对照显著增加了36.46%,而1叶1心期处理下‘玉针香’茎秆抗倒指数较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多效唑对‘玉针香’的抗倒伏参数的影响大于‘泰优553’。总之,苗期合理喷施多效唑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成熟期的抗倒伏能力,但不同品种的长效效果可能不一样。
    9  丛枝菌根和钼对小麦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王震,高旭硕,张梦歌,韦文敬,石兆勇,徐寿霞
    2024, 50(3).
    [摘要](125) [HTML](0) [PDF 665.07 K](1711)
    摘要:
    利用灭菌土壤进行小麦盆栽试验,在0、5、100、1 000 mg/kg 4个钼含量水平,分别进行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和不接种对照处理,对不同钼水平下丛枝菌根(AM)对小麦光合荧光特性的响应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钼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稳定侵染小麦,平均侵染率达58.82%;AM能够提高4个钼水平下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在钼质量分数为100 mg/kg时小麦净光合速率的菌根依赖性最高,达到698.05%;AM能够提高4个钼水平下小麦叶片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能吸收性能指数(PIabs)、光系统Ⅱ向下游传递电子的能力(φo)和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o),尤其在钼质量分数为100 mg/kg 时,提高的幅度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AM能够提高不同钼水平下小麦光合能力,改善光系统Ⅱ的整体性能,在钼质量分数为100 mg/kg 时AM所发挥的作用最大。
    10  唐古特扁桃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段春燕,王晓凌
    2024, 50(3).
    [摘要](91) [HTML](0) [PDF 1.20 M](1810)
    摘要:
    采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测序和生物信息法对唐古特扁桃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唐古特扁桃叶绿体基因组为四分体式结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58 166 bp,G+C含量 36.8%,注释131个基因,即86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7个tRNA基因;其叶绿体基因组共有52 711个编码密码子,有33种类型是偏好密码子;唐古特扁桃叶绿体基因组中SSR位点有33个,串联重复有 13个;SSR中未检测到三核苷酸重复;SSR分布不平衡,大多位于基因间区IGS和LSC区域;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建树,发现唐古特扁桃与同亚属的榆叶梅、野樱桃以及李属毛樱桃亲缘关系较近。
    11  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慧菊,田敏,杨明愈,刘海怡,林原,柳蓉,秦玉芝,熊兴耀,胡新喜
    2024, 50(3).
    [摘要](160) [HTML](0) [PDF 1.50 M](1874)
    摘要: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 125 kg/hm2、有机肥1 500 kg/hm2、生物酶活化磷肥750 kg/hm2、40%硫酸锌15 kg/hm2)的株高、茎粗高于农民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施75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和高产方式(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施1 50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2022、2023年高产高效方式的产量分别为28.78、46.83 t/hm2,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的;高产高效方式的土壤pH、有机质(SOM)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的;高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方式的OTUs、Chao1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民方式与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高产高效方式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及属水平上Mucispirillum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RDA分析表明,土壤pH、N、P、K、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EM分析表明,土壤pH和SOM、N、P、K含量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与农民方式、高产方式相比,高产高效方式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缓解土壤酸化和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根区土壤细菌主要优势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块茎产量。
    12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水稻穗长QTL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
    祝小雅,闫蕴韬,桂金鑫,石居斌,张海清,贺记外
    2024, 50(4).
    [摘要](252) [HTML](0) [PDF 1.37 M](752)
    摘要:
    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南长沙种植254份水稻3K种质资源,在成熟期测定各种质的穗长。结合种质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个穗长QTL,分布于水稻第1、5、6号染色体,分别命名为qPL–1、qPL–5和qPL–6,相对贡献率为 9.06%~28.27%;结合QTL区间内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不同单倍型的穗长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最终获得qPL–1、qPL–5和qPL–6的候选基因,其中qPL–6与sped1–D共定位,Os01g0715600、Os05g0132700为调控穗长的新候选基因;对Os01g0715600、Os05g0132700 和Os06g0597500的单倍型进行聚合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存在累加效应。
    13  稻茬烤烟生长和烟叶品质对促早生快发施肥模式的响应
    王灿,曾惠宇,江智敏,文伟康,肖志鹏,胡庆辉,夏冰,邓小华
    2024, 50(4).
    [摘要](98) [HTML](0) [PDF 646.40 K](676)
    摘要:
    为解决湖南稻作烟区烤烟大田前期低温阴雨抑制烤烟生长、导致烟叶原料质量差和烤烟品质下降的问题,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优化基肥(添加微生物菌剂)和提苗肥(配施尿素),即促早生快发施肥模式,通过测定烤烟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经济性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并进行烟叶感官评吸,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综合效果进行模糊评价。结果表明:基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和专用提苗肥配施尿素,可以提高株高和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面积,增加烟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提高烤烟的产量和产值,提高烟叶的平衡含水率和叶片厚度、烟叶总糖含量,降低烟碱含量,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二者互作最终得到产量和质量综合效果较好的烟叶。与传统基肥和提苗肥的处理相比,经过在基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并配施尿素作提苗肥的处理后,烤烟经济性状指数、感官质量指数和综合效果指数可分别提高11.27%、20.01%、12.61%。
    14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G80烟叶成熟进程的代谢特征
    钟汝力,卢向阳,刘璐,谢向丽,刘雄伟,范伟,周喜新
    2024, 50(4).
    [摘要](94) [HTML](0) [PDF 905.11 K](636)
    摘要: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从烤烟品种G80不同成熟期(打顶当天及打顶后第10、20、30天)烟叶中鉴定出亲水性代谢物211种、亲脂性代谢物74种;共筛选出94个差异代谢物,归属于氨基酸、糖及糖苷类、脂类、胺类、生物碱、苯丙酸及其衍生物、萜类、核苷酸和其他类等9大类,其中L–苯丙氨酸、DL–苯丙氨酸、DL–酪氨酸、蔗糖和甘油酸为G80烟叶成熟过程中的关键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发现,G80不同成熟期烟叶差异代谢物均显著富集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其代谢产物木脂素、苯丙酸、黄酮类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等在成熟后期大量积累,有助于增强烟叶的抗氧化能力和促进香气的形成。
    15  基施硫肥对水稻吸收和积累镉的影响
    蒋超,吴锦标,伍俊溢,杨捷,邹竹,魏祥东
    2024, 50(4).
    [摘要](109) [HTML](0) [PDF 742.27 K](640)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究基施硫化钠(S1)、硫磺(S2)、亚硫酸钠(S3)、硫酸钠(S4)及半胱氨酸(S5)等5种硫肥对2种具有不同镉积累特性的水稻品种(玉针香、湘晚籼13号)在不同生育期内,各器官对镉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添加5种硫肥均能降低2个品种水稻糙米镉含量,与不施硫肥(CK)相比,玉针香的降低了27.03%~83.78%,湘晚籼13号的降低了14.28%~57.14%,且玉针香的S3、S4、S5和湘晚籼13号的S3、S5的糙米镉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GB 2672—2017);添加5种硫肥均降低了2个品种水稻糙米的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且均是S3和S5的降幅较大;水稻根、茎、叶非蛋白巯基物质(NPT)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受水稻品种和生育期及硫肥种类影响较大,但各条件下NPT和GSH含量大多呈增大趋势,其中,3个生育期中,拔节期的增幅更大,2个品种中,玉针香的增幅更大,5种硫肥处理中,半胱氨酸处理的增幅更大;基施硫肥能显著降低2个品种水稻成熟期根际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和S3、S4、S5的根际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可提高根际土壤残渣态镉含量(湘晚籼13号的S2除外),其他2种形态镉含量受硫肥种类影响较大,但2个品种不同形态镉含量随硫肥种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基施硫肥均能显著降低水稻根际土壤pH(湘晚籼13号的S1除外),其中S2的pH降低幅度最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的。综合考虑,基施半胱氨酸硫肥抑制水稻吸收和积累镉的效果较好,且对玉针香的作用效果强于湘晚籼13号的。
    16  硅肥对优质晚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荟,方希林,方畅宇,杨宁俊,陈威,邹燕,谭珣,雷苑,屠乃美
    2024, 50(5).
    [摘要](195) [HTML](0) [PDF 662.08 K](712)
    摘要:
    以优质晚稻桃优香占、玉针香为供试材料,设置4种施硅肥处理,分别记为CK、T1、T2、T3,对应施硅肥量分别为0、75、150、225 kg/hm2,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优质晚稻成熟期植株茎秆抗倒伏特性、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硅肥相比,T2、T3处理下茎秆基部节间折断弯矩显著增加,桃优香占的增幅为8.96%~11.11%,玉针香的增幅为13.02%~16.29%;2个晚稻品种的基部节间倒伏指数较不施硅肥处理的显著降低,桃优香占的降低12.02%~19.51%,玉针香的降低12.68%~22.31%;施用硅肥能改善上3叶形态,提高茎中的硅含量,桃优香占的提高2.01%~23.27%,玉针香的提高1.19%~11.33%;此外,施硅肥可提高水稻产量,以T1的增产效果最好,桃优香占和玉针香T1的实际产量较CK的分别增加6.81%和11.95%。考虑本试验在当季并未发生实质性倒伏,结合产量和成本效应,建议桃优香占和玉针香的施硅肥量为75 kg/hm2。
    17  3种生物炭的表征及其在烤烟生产上的效应
    何罗驭阳,杨佳宜,廖桂平,肖志鹏,罗伟
    2024, 50(5).
    [摘要](102) [HTML](0) [PDF 729.96 K](858)
    摘要:
    对浅炭化稻壳炭、深炭化稻壳炭和烟梗炭等3种生物炭进行了表征,以湘烟7号为材料,以施加等量(1 t/hm2)浅炭化稻壳炭、深炭化稻壳炭和烟梗炭为处理组,不施加生物炭为对照组,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烟株的农艺性状及烤后烟叶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深炭化稻壳炭表面孔隙最多,比表面积最大;与对照组相比,烟梗炭处理土壤的pH提升了14.37%,浅炭化稻壳炭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提升了20.31%。浅炭化稻壳炭处理的烟株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叶面积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4.92%、18.60%、24.92%;浅炭化稻壳炭、烟梗炭和深炭化稻壳炭处理的氮积累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6.70%、26.27%和41.49%;浅炭化稻壳炭处理的烤后烟叶上部叶的含梗率较对照组降低了22.91%,下部叶的开片率较对照组高17.97%,且各化学成分含量在优质烟叶化学成分含量范围内。施用浅炭化稻壳炭对烟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烟株的养分积累、烤烟生长和品质的提升效果较好。
    18  播期和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短季直播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覃业玲,谢章书,李佳芮,张宁,成芳,张永莉,李肖,王文斌,李飞,贺云新,刘爱玉,吴碧波,邹平,周仲华
    2024, 50(5).
    [摘要](90) [HTML](0) [PDF 551.25 K](628)
    摘要:
    以早熟棉品种JX0010为材料,于2022年和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2个播期A1(5月17日播种)、A2(5月30日播种),3个种植密度B1 (30 000株/hm2)、B2 (45 000株/hm2)、B3 (60 000株/hm2),3种施氮量C1(150 kg/hm2)、C2(180 kg/hm2)、C3(210 kg/hm2),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短季直播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能够促进棉铃向中、下部及内围果节集中,改善蕾铃脱落情况,但在多雨年份会显著增加秋桃比例,存在晚熟风险;早播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在2022年,A1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较A2提高16.3%和15.3%;在2023年,A1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分别较A2的显著提高37.4%、39.9%;种植密度对成铃时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产量,2022年,B3的籽棉产量分别较B2、B1的提高10.0%、20.6%,皮棉产量分别提高7.7%、21.6%;2023年,B3的籽棉产量较B2、B1的分别显著提高16.5%、23.5%,B3的皮棉产量分别较B2、B1的显著提高15.8%、24.1%;施氮量对蕾铃空间分布无显著影响;2022年C2处理降低了脱落率,增加了单株铃数,提高了产量,C2的籽棉产量较C1、C3的分别提高11.7%、12.2%;2023年C1处理降低了脱落率,增加了单株铃数,提高了产量,C1的籽棉产量较C2、C3的分别提高39.8%、41.3%。综上,湖南棉区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最佳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考虑天气条件,在短季栽培一次性施肥模式下,建议氮肥用量减至150~180 kg/hm2。
    19  玉米MADS–bo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刘泓畅,马恩慧,王翠玲,张严玲,陈钰姝,刘青青
    2024, 50(6).
    [摘要](186) [HTML](0) [PDF 3.97 M](385)
    摘要: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Zea mays)骨干自交系黄早四及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中的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依据转录组数据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黄早四基因组中有87个MADS–box家族成员,B73基因组中该家族成员有84个;2个自交系间的MADS–box成员共存在113个共线基因对,表明MADS–box家族在2个自交系间进化较为保守;在花粉粒和双核雄性配子体组织中显著表达的MADS–box家族成员数量最少,穗原基中显著表达的成员数量最多;非生物胁迫下,在冷、热、紫外线逆境胁迫处理下,相比于对照组,MADS–box家族成员中多为下调表达,而在盐、干旱、干旱及盐复合逆境胁迫下多为上调表达,提示MADS–box家族成员通过不同的调节方式和途径参与玉米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
    20  适合湘南烟稻复种区的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叶片数量研究
    邓小华,周海宽,张守荣,金江华,李旭,郭伟,于大鹏,秦凌,成勍松
    2024, 50(6).
    [摘要](52) [HTML](0) [PDF 564.81 K](375)
    摘要:
    为探寻湘南烟稻复种区烤烟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的适宜叶片数,以云烟87和湘烟7号为材料,设计一次性采收5片、6片、7片烟叶3个水平,测定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叶片数的不同叶位的SPAD值,分析不同采收叶片数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和烟叶品质。结果表明:随上部烟叶采收叶片数增加,不同叶位的鲜烟叶SPAD值变异系数增加,成熟度差异大,烘烤后的正组烟叶比例、单叶质量、叶片厚度、单位叶面积质量、烟碱含量、绿原酸含量、评吸质量下降,杂色烟叶和微带青烟叶比例增加,淀粉含量和两糖比增加。采收5片烟叶较7片烟叶的正组烟叶比例提高9.6~11.7个百分点,上等烟率提高9.1~21.2个百分点,外观质量指数提高10.1%~10.6%,感官质量指数提高4.6%。云烟87采收6片烟叶的综合效果指数较采收5片、7片烟叶的分别提高0.16%、3.52%;湘烟7号采收6片烟叶的综合效果指数较采收5片、7片烟叶的分别提高3.97%、7.39%。综合烤后烟叶品质指标和经济指标,湘南烟稻复种区的云烟87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的适宜叶片数为5~6片,湘烟7号为6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