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3-2期自科目次

      2023, 49(2).

      摘要 (118) HTML (0) PDF 468.91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作物学
    • 水稻窄叶突变体nrl2新等位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2023, 49(2).

      摘要 (216) HTML (0) PDF 1.11 M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籼型两系不育系Y58S的窄叶突变体nrl2(1)为试验材料,对nrl2(1)突变体材料进行表型、组织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叶片变窄且卷曲,维管束发育异常,大、小叶脉数显著减少;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窄叶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基因精细定位,发现NRL2(1)定位在第3染色体46 000 bp区间内;图位克隆及候选基因验证结果表明该基因是NRL2的等位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第17个外显子由碱基C变为T,对应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终止密码子,造成翻译提前终止。以nrl2(1)为亲本材料,选育两系不育系,预期可选育出叶片较窄、株型紧凑、分蘖多的新型两系不育系。

    • 缓释肥不同施用深度对木薯生长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134) HTML (0) PDF 761.53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植199’为试验材料,选择8、10、15、20 cm 4个不同的施肥深度(种茎的种植深度与施肥深度相同),施用单膜小颗粒缓释肥(C1)和双膜小颗粒缓释肥(C2),以不施肥(C0)为对照,设置C0–8、C1–8、C1–10、C1–15、C1–20、C2–8、C2–10、C2–15等8个处理,通过测定木薯的农艺性状、产量、结薯深度、半幅宽以及肥料利用率,比较2种缓释肥不同施肥深度对木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1和C2肥料下,施肥深度15 cm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分别比同种肥料施肥深度8 cm处理的高13.2%、18.0%;在块根形成期(植后79 d)和收获期,C1–15的株高显著高于C2–15的;收获期C1–8的茎粗显著大于C2–8的,C1–10的显著大于C2–10的;C1–10和C2–10的单薯质量、鲜薯产量、淀粉产量、淀粉含量分别为C1、C2肥料下的最高值,C1–10的鲜薯或淀粉产量比C1–8的增产约10%,C2–10比C2–8仅略有增产,差异均不显著;8个处理中,C1–20的氮肥利用率(40.6%)最高,C2–8的磷肥利用率(43.8%)最高,C1–10的钾肥利用率(59.4%)最高。综合分析比较,C1–10为本试验最优处理,推荐在木薯机械化作业时采用8~10 cm的种植深度和施肥深度,如遇干旱天气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

    • 盐胁迫对入侵植物节节麦与小麦竞争关系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177) HTML (0) PDF 852.20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节节麦为试材,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运用de Wit替代系列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mmol/L)中性盐(NaCl)及碱性盐(Na2CO3)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及与小麦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胁迫均能抑制节节麦和小麦的生长发育,并造成2种植物的株高、叶面积及总生物量下降;节节麦和小麦均通过提高SOD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抵御不同盐胁迫,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2种植物的相对电导率及硫代巴比妥酸(TBARS)含量均明显增加,表明盐胁迫对2种植物细胞膜损伤程度持续加剧;不同盐胁迫还导致了2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从SOD活性、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及TBARS含量的增幅以及叶绿素含量的降幅可知,同种盐胁迫对节节麦的损伤程度小于对小麦的,而Na2CO3对2种植物造成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从节节麦的竞争平衡指数(CB)可知,不同盐胁迫条件下节节麦的竞争能力依然大于小麦,但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总之,通过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调整,节节麦对不同种类盐胁迫均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性,而这也可能是盐胁迫条件下其竞争能力依然大于小麦的重要原因。

    • 不同老鸦谷种质资源萌发期的耐盐性评价

      2023, 49(2).

      摘要 (222) HTML (0) PDF 1.11 M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不同地理来源老鸦谷(Amaranthus cruentus L.)种质的耐盐特性及其差异,选育耐盐老鸦谷新品种,以18份老鸦谷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250 mmol/L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以灭菌蒸馏水为对照,测定盐胁迫下老鸦谷种子的萌芽和生长指标,并计算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芽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等,运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50 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所有参试材料的芽长和根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根受抑制的程度大于芽受抑制的程度;盐胁迫对不同老鸦谷材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根据隶属函数值和聚类分析结果,18份老鸦谷种质资源的耐盐性可以分为3大类,其中,耐盐性强的种质8份(Ace613、Ace660、Ace568、Ace655、Ace641、Ace659、Ace643和Ace649),中度耐盐种质7份(Ace647、Ace621、Ace656、Ace671、Ace631、Ace628和Ace650),耐盐性相对较弱的种质3份(Ace651、Ace617和Ace575)。

    • >烟草科学与工程
    • 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对烟草根际微生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134) HTML (0) PDF 782.62 K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烟苗大十字期对烟苗根部采取浸根(T1)、灌根(T2)及浸根+灌根(T3)3种方式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分别于移栽后30、60、90 d测定烟草根系活力、土壤微生物种类及其数量、土壤酶活性、烟叶化学品质以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烟苗移栽后30~60 d,T1、T2、T3的烟草根系活力、土壤酶活性较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均显著提升, T3的烟草根系活力显著提高39.49%,烟草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显著增加40.51%、41.64%,真菌数量显著减少28.39%;T1、T2、T3的烟草中部叶常规化学成分均达优质烟叶标准,中上等烟比例及产值较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分别增加19.51%、72.57%,中部叶化学成分较其他处理更趋协调。

    • 编烟密度对怀化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102) HTML (0) PDF 460.90 K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古巴7号’雪茄烟中部叶为材料,测定3种编烟密度(30、35和40片/m)下雪茄烟叶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编烟密度的增加,雪茄烟叶单叶质量、叶片厚度和叶质重逐渐降低,含梗率、拉力和平衡含水率烟碱含量则逐渐增加;当编烟密度为35片/m时,蛋白质含量最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当编烟密度从30片/m增加至35片/m时,烟叶新植二烯含量逐渐升高,当编烟密度从35片/m提高至40片/m时,其含量降低45.74%,导致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也降低;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综上,编烟密度为35片/m时,雪茄烟叶的物理特性较好,化学成分较协调,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有利于雪茄烟叶品质的形成。

    • 基于改进Mask R–CNN的多片烟叶部位的同步识别

      2023, 49(2).

      摘要 (128) HTML (0) PDF 1002.92 K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烟叶智能分级识别中需对多片散放烟叶同步进行部位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Mask R–CNN的多片烟叶的部位同步识别方法:在Mask R–CNN区域建议网络中引入K–means聚类算法,对已标注目标检测框进行聚类,实现对预设的5种尺度的锚点尺寸和3种比例的锚点长宽比的优化,使其更加符合烟叶图像数据的分布特性,达到提高生成建议框的精确性、缩短识别时间的目的。基于采集的烟叶图像数据集,验证改进Mask R–CNN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IoU为0.5时,改进Mask R–CNN单样本耗时313 ms,比Mask R–CNN的326 ms快,在测试集上的均值平均精度(mAP)提高了3.56%。与Faster R–CNN和SSD目标检测算法相比,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也表现出优势。

    • >园艺·园林
    • 秀珍菇全基因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在遗传多样性评估中的应用

      2023, 49(2).

      摘要 (254) HTML (0) PDF 952.30 K (1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enBank数据库中秀珍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挖掘。在秀珍菇PM_ss5基因组中共检测出2348个SSR位点,相对丰度为平均1 Mb中含有59个SSR位点;所有SSR位点中,以二核苷酸SSR为主(51.8%),三核苷酸SSR次之(27.7%);经鉴定的秀珍菇SSR位点包含141种碱基基序,优势碱基基序为GA/TC、CT/AG;SSR长度变化范围为10~156 bp,其中,10~15 bp的SSR位点占比为77.2%;在秀珍菇和其他4种侧耳属真菌基因组中,都是以短核苷酸SSR为主,秀珍菇二核苷酸SSR占比高于其他侧耳属菌株;利用筛选的53对多态性引物对18个秀珍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参试菌株表现出中度遗传多样性,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3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2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5。

    • 遮阳对树番茄幼苗叶片性状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97) HTML (0) PDF 948.88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一年生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Sendt.)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 (100%、75%、50%、25%自然光照),测定树番茄幼苗叶片性状以及C、N、P、K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比叶面积在50%自然光照下最大;全光照处理下,树番茄幼苗叶片C含量大于其他遮阳处理的;遮阳处理下,叶片N、P、K的含量大于茎、粗根和细根的;除粗根外,树番茄幼苗各器官的K含量随遮阳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树番茄幼苗叶片的氮磷比随遮阳程度的增加不断增加;叶、细根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小于茎和粗根的,而茎的氮磷比、氮钾比小于叶、粗根和细根的;遮阳处理下,树番茄生长受N、P限制,不受K限制;树番茄幼苗主要通过改变叶片的N、P含量以及茎的N含量、粗根的K含量来适应光照变化。室外栽培、林下种植以及园林应用中可选择50%遮阳环境,并适量施用N、P肥。

    • >植物保护
    • 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与水稻寄主转换过程中的适应性及生理响应

      2023, 49(2).

      摘要 (222) HTML (0) PDF 572.87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 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 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2023, 49(2).

      摘要 (273) HTML (0) PDF 825.10 K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 %、80.00 %、76.00 %。

    • 辣椒疫霉菌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效试验

      2023, 49(2).

      摘要 (151) HTML (0) PDF 732.07 K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辣椒疫病为害较严重田块采集健康植株,从其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抗疫霉菌活性的细菌菌株Pa608。通过菌落形态特征以及分子水平同源性鉴定,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胞外产酶特性,确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采用平板对峙法测试其抗菌谱,盆栽试验确定防效后应用于温室辣椒田测试温室防效,发现该菌株对灰霉菌、稻梨孢菌、疫霉菌、炭疽杆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当菌液浓度为1.0×109 cfu/mL、盆施3 mL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效达88.00 %;菌液稀释10倍、株施50 mL的温室防效达74.96%。

    • >畜牧·兽医·水产
    • 博落回提取物对雪峰乌骨鸡雏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130) HTML (0) PDF 627.00 K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1日龄雪峰乌骨鸡50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8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试验期42 d,其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Ⅱ(组Ⅱ)、试验组Ⅲ(组Ⅲ)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66、1332 mg/kg博落回提取物(MCE),以探究饲粮中添加MCE对育雏阶段雪峰乌骨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组Ⅱ和组Ⅲ雏鸡的体质量、日增质量和日采食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组Ⅱ的分别提高了7.2%、8.0%、3.4%,组Ⅲ的分别提高了9.5%、10.3%、5.3%;组Ⅱ和组Ⅲ的料重比相较于对照组的分别下降了4.0%和4.4%;43日龄时,组Ⅱ和组Ⅲ的血清尿素氮水平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的,分别降低了26.2%和27.5%,组Ⅲ的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和组Ⅱ的,分别提高了58.9%和41.3%;添加MCE极显著(P<0.01)提高了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H/CD),显著(P<0.05)降低了隐窝深度(CD),组Ⅱ和组Ⅲ十二指肠的VH分别提高了12.6%、13.6%,CD分别下降了10.5%、14.7%,VH/CD分别提高了25.5%、32.9%;组Ⅲ空肠的VH/CD比对照组和组Ⅱ的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6.2%和2.6%。可见,饲粮中添加MCE有助于改善雪峰乌骨鸡雏鸡的肠道形态,促进饲粮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并提高雏鸡的生长性能。

    • 黄芩黄酮对小鼠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2023, 49(2).

      摘要 (324) HTML (0) PDF 1006.33 K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3周龄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及黄芩黄酮低剂量组(HQHTL)、中剂量组(HQHTM)、高剂量组(HQHTH),对照组每天用0.9%氯化钠溶液灌胃,黄芩黄酮组每天分别用25、50、100 mg/kg的黄芩黄酮溶液灌胃,灌胃28 d后测定小鼠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盲肠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结果表明:与CON相比,用黄芩黄酮灌胃显著(P<0.05)提高了小鼠的平均日增质量;小鼠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丙二醛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HQHTM和HQHTH小鼠的盲肠微生物Sobs和Bootstrap指数显著(P<0.05)下降,Chao和Ace指数极显著(P<0.01)下降;HQHTM和HQHTH小鼠的盲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P<0.05)上升,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极显著(P<0.01)上升,HQHTH小鼠的盲肠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极显著(P<0.01)下降,HQHTL、HQHTM小鼠的盲肠脱铁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P<0.05)下降;用黄芩黄酮灌胃的小鼠盲肠的Norank_f__Ruminococcaceae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均显著(P<0.05)下降,HQHTL、HQHTM小鼠的盲肠厌氧球菌属(Anaerotruncus)显著(P<0.05)下降,而HQHTM、HQHTH小鼠的盲肠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极显著(P<0.01)上升。可见,用黄芩黄酮灌胃可提高小鼠的生长性能,改善小鼠的抗氧化机能,调控盲肠的微生物菌群,其中50 mg/kg黄芩黄酮促小鼠生长的效果最好。

    • 基于计算机视觉和XGBoost的虾体活力检测

      2023, 49(2).

      摘要 (112) HTML (0) PDF 931.66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XGBoost的虾体活力检测方法:跟踪对虾应激前后的运动轨迹,提取运动行为特征参数;根据应激性红体现象提取对虾的颜色特征,通过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虾体应激形成水面波动的纹理特征;运用XGBoost 算法筛选出评价因子,通过加权融合确定评价因子的最佳权重;根据融合后特征对虾体活力强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决定系数为0.905 6,识别准确率为98.61%,较单一颜色、单一纹理以及光流与纹理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6.63%、2.05%和1.61%。

    • >农业工程
    • 多作物收割机割台的设计与试验

      2023, 49(2).

      摘要 (263) HTML (0) PDF 1.08 M (1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作物收获时农机具利用率低且存在因振动造成割台损失大、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以4LZ–3.2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面向水稻、玉米、大豆联合收割的多作物割台,确定割台伸缩、接穗板及连杆机构的具体参数,开展割台振动试验和田间收获试验。通过增设液压缸伸缩机构和基于连杆联动的接穗板变换机构来满足多作物收割要求,理论分析确定玉米收获时割台伸缩长度为200 mm;接穗板的折角为15°、总长为300 mm、宽度为30 mm、折起长度为135 mm、厚度为5 mm;连杆Ⅰ长度为330 mm,连杆Ⅱ长度为70 mm,拉杆长度为530 mm,转动杆长度为510 mm;部件所用材料均为Q235钢板。振动试验结果表明:在发动机低转速(1800 r/min)时割台振动以收割机共振为主;高转速(2600 r/min)时以振源影响为主,其中切割器的往复运动是主要振源;物料流的喂入对割台不同位置的振动强度受挠度影响很大,而喂入量的变化对割台振动影响不大。可见,所设计割台损失较通用收割机割台变化不大。田间收获试验表明:收割机行驶速度为0.6~1.4 m/s时,收割机收获水稻、玉米、大豆时的割台损失率平均值分别为0.42%、0.49%、0.31%,均小于相关国家标准,表明所设计的多作物收割机割台对3种作物的适应性较好,伸长割台对作物损失影响较小。

    • 湖南6种母质发育水稻土对镉和砷的吸附和解吸特征

      2023, 49(2).

      摘要 (122) HTML (0) PDF 981.23 K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湖南省典型母质发育的鳝泥田、红泥田、河砂泥田、麻砂泥田、酸紫砂泥田和灰泥田等6种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素一次平衡法研究土壤对镉、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对镉、砷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呈非线性;供试土壤吸附平衡时,溶液中镉或砷的浓度与土壤对镉或砷的吸附量关系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3种模型拟合均达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为0.842~0.994,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R2均值0.964)更优,但不同水稻土不同元素的最优方程有所差异,灰泥田的镉和酸紫砂泥田的砷用Temkin方程的拟合度较高,鳝泥田、红泥田和河砂泥田的砷用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土壤对镉的吸附量大于对砷的吸附量;以Langmuir方程拟合所得不同水稻土镉、砷最大吸附量(Xm)比较,整体上镉以灰泥田的(1379.9 mg/kg)最大,酸紫砂泥田的(527.8 mg/kg)最小;砷以红泥田的(587.4 mg/kg)最大,灰泥田的(266.6 mg/kg)最小;土壤镉、砷解吸量随镉、砷吸附量增大呈曲线向上弯曲增长;土壤镉、砷解吸率分别为23.2%~93.8%和0.5%~44.2%,镉解吸率以酸紫砂泥田的最高(均值83.9%),灰泥田的最低(均值43.7%),砷解吸率以酸紫砂泥田的最高(均值20.3%),红泥田的最低(均值7.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是影响土壤对镉、砷的最大吸附量及平均解吸率的主要因子;6种母质水稻土中,灰泥田镉的吸附分配系数(Kd)和保留因子(K0)(5.86~ 11 557.25、0.08~387.37 L/kg)最大,酸紫砂泥田的(1.89~2765.17、0.02~47.31 L/kg)最小;红泥田砷的Kd和K0(6.17~406.29、0.31~770.85 L/kg)最大,酸紫砂泥田的(2.34~22.51,0.05~3.50 L/kg)最小。

    • 响应面优化微波催陈无花果酒及其质量评价

      2023, 49(2).

      摘要 (142) HTML (0) PDF 1.08 M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微波时间(0、2、5、10、20 min),功率(0、200、400、600、800 W),次数(0、1、2、3、4次)为单因素,探究各因素对微波催陈无花果酒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催陈条件,并以熵权法对各指标(无花果酒酯类物质、醇类物质和酸类物质的含量及感官得分)赋权值,探索微波催陈无花果酒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无花果酒风味和品质影响较大,短时间的微波处理可提高其酯类物质含量,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癸酸乙酯、E,E–10,12–十六烷–1–醇乙酸酯等消失,而8–十七碳烯酸甲酯和9,12–庚二酸甲酯分别在微波处理2、5 min时被检出,单一的延长时间并不能生成乙酸苯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但增加微波处理的功率或次数时乙酸苯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可被检出;微波处理可提高苯乙醇含量,降低甲醇和有机酸含量;最佳微波催陈条件为微波功率400 W、微波时间2 min、微波2次,在此条件下催陈的无花果酒酯类物质总量较未催陈的升高了80.69%,高级醇总量、甲醇含量和酸类物质总量分别下降了25.32%、11.52%、6.20%,感官得分上升了10.39分,熵权法赋值后的综合得分为69.73。可见,微波催陈陈酿时间短,本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微波催陈无花果酒的条件,催陈后的无花果酒酒体饱满不刺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