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5(3).
摘要:简要回顾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经历的探索阶段、生产初试阶段和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历程,分析了当前育种和应用中存在着种质创新不够、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缺乏、种子生产决策不科学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紧密结合创新不育系种质资源、加快优质多抗不育系育种步伐、科学决策种子生产基地与时段以确保两系杂交稻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
2019, 45(3).
摘要:以优质稻桃优香占、隆晶优1号和五优308为材料,研究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05 kg/hm2(N1)、150 kg/hm2(N2)、195 kg/hm2(N3)对生育期、成穗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1和N2处理的生育期与对照的生育期一致,但N3处理导致生育期延长3~4 d;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水稻单株的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以N2处理的产量最高;适量施氮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胶稠度,其中以N2处理的稻米品质最佳。综合本试验结果,桃优香占、隆晶优1号和五优308高产优质化栽培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50 kg/hm2。
2019, 45(3).
摘要:以双低油菜高含油品系855和低含油品系868为材料,对9个光合基因(Bna0391450、Bna0449040、Bna0104450、Bna0501620、Bna0197350、Bna0305890、Bna0087590、Bna0084310、Bna0280620)在叶片、花蕾和种子中的表达及其与油分积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Bna0280620基因在高油品系855中、Bna0084310基因在低油品系868授粉后15 d的种子中基本不表达外,其他基因在叶片、花蕾和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中均有表达,且基因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油品系855中的基因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0 d;低油品系868中的基因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5 d;2个品系中,光合基因表达差异集中在苗期叶片和授粉后20 d的种子中,油分积累差异主要集中在授粉后30~40 d种子中。品系855中,除Bna0197350和Bna0280620外,油分积累与光合基因表达量均呈负相关,且相关性不显著;品系868中,除Bna0501620基因外,油分积累与光合基因表达量也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油菜光合基因在种子中有表达,但不影响种子中的油分积累量。
2019, 45(3).
摘要:为探明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 var. glabrescens)覆盖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不施氮肥(N0)、单施氮肥(N1)、豆科绿肥半量还田配施氮肥(N2)、全量还田配施氮肥(N3)处理下春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与转运、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残留15N的当季回收率。结果表明:绿肥覆盖还田配施氮肥处理(N2、N3)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比单施氮(N1)处理的有所提高,且叶、籽粒和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N1处理的,但茎、叶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与N1处理的无显著差异;与N1处理相比,绿肥覆盖还田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或明显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但土壤残留15N当季回收率(28.13%~31.4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种绿肥覆盖还田处理对玉米产量、植株氮素吸收与转运、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15N回收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2019, 45(3).
摘要:2015—2016年,在贵州省铜仁学院试验基地,以华杂9号和中双1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硼肥施用量处理,即B0(0 kg/hm2)、B1(3.75 kg/hm2)、B2(7.50 kg/hm2)、B3(15.00 kg/hm2)和B4(30.00 kg/hm2),研究硼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硼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硼肥可提高油菜植株茎粗、分枝数、分枝角果数和单株角果数等性状参数值;对每角粒数、籽粒产量、角果皮产量、地上部产量影响显著;油菜各部位的硼素含量及硼素累积量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施硼量在3.75~30.00 kg/hm2,B1处理硼肥的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最高,其次是B3处理的;综合油菜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硼肥的利用效率考虑,推荐贵州省油菜种植区的硼肥使用量为15.00 kg/hm2左右。
2019, 45(3).
摘要:在引黄灌区麦后复种条件下,以饲料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低播种量A1 (7.5 kg/hm2)、中播种量A2(15.0 kg/hm2)、中播种量A3(22.5 kg/hm2)、高播种量A4(30.0 kg/hm2) 4种播种量处理对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SPAD)、叶鲜质量和干质量、茎鲜质量和干质量、鲜草产量、叶面积相对生产率、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播种量处理有利于饲料油菜干物质的积累;A2、A3处理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A1、A4的产量;中播种量处理的饲料油菜叶、茎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日增长量均具有优势。综合考虑,引黄灌区饲料油菜较适宜的播种量为15.0~22.5 kg/hm2。
2019, 45(3).
摘要:探讨了烤烟种植密度(19 500、18 000、16 500株/hm2)与施氮水平(105.0、127.5 kg/hm2)对烟田小气候以及烟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叶面温度较田间垄间温度平均高2.50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800),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施氮量为127.5 kg/hm2时,种植密度每增加1 500株/hm2,烟株下、中、上部垄间温度分别降低1.35、1.65和1.95 ℃,叶面温度分别下降1.80、1.55和1.40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垄间相对湿度的影响存在负的显著交互效应,效应值为–0.538;种植密度影响烟株中下部有效光合辐射,高种植密度下增施氮肥,导致中下部叶片有效光合辐射分别减少39.46%和56.98%;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显著影响烟株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并存在交互效应,但不影响叶片气孔导度与烟株蒸腾速率,减小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可提高烟株光合速率,种植密度16 500株/hm2、施氮127.5 kg/hm2处理各部位烟叶平均光合速率较种植密度19 500株/hm2、施氮105.0 kg/hm2高23.09%;施氮量是影响胞间CO2浓度的主要因素,且存在部位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叶片蒸腾速率显著影响烟叶光合速率,有效光合辐射与垄间温度、叶面温度、田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叶面温度与烟叶的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垄间相对湿度与叶片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通过影响烟田垄间温度、叶面温度、田间相对湿度等烟田小气候,改变了烟株蒸腾速率,进而影响叶片胞间CO2浓度,最终影响其光合速率。
2019, 45(3).
摘要:为合理施用氯肥,确保烟叶氯含量在优质烟叶氯含量范围内,研究了氯用量(不施氯、施氯45、75 kg/hm2)和施用期(氯全部作基肥、基肥施氯50%加追肥施氯50%)对土壤氯含量、烟叶氯含量、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结合追肥施氯较基肥施氯能更有效地提高烟株根际土壤氯含量和烟叶氯含量;施氯45 kg/hm2(基肥施氯50%、追肥施氯50%)的烟叶氯含量为0.54%~0.59%,钾氯比为7.44~7.88,均在优质烟叶氯含量(0.3%~0.8%)和钾氯比(4~10)的适宜范围内,其烟叶产量较对照增加70.5 kg/hm2,产值提高3 354.0 元/hm2。
2019, 45(3).
摘要:为提高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稳定性,测定了黄金叶品牌打叶复烤专线各工序(真空回潮、铺叶解把、一润、二润、梗叶分离、配叶储叶、复烤)前后烟叶的烟碱、总糖含量,以明确各工序对烟叶糖碱比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打叶复烤后,烟叶中烟碱含量降低9.50%,变异系数由10.95%降低至2.75%,总糖含量降低9.43%,变异系数由7.42%降低至2.80%,打叶复烤前后烟碱、总糖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②配叶储叶工序对烟叶烟碱、糖碱比稳定性贡献最大,梗叶分离工序对烟叶总糖含量的稳定性贡献最大;③打叶复烤后,烟叶糖碱比变异系数由16.87%降低至4.15%,真空回潮工序对烟叶糖碱比的降低影响较大,配叶储叶工序对烟叶糖碱比的升高影响较大,且真空回潮和配叶储叶工序前后差异均极显著。
荣玉萍,张文香,邓娇,石桃雄,梁成刚,汪燕,张晓娜,李洪有,孟子烨,黄娟
2019, 45(3).
摘要:以苦荞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比对程序,经鉴定和筛选,共获得72个苦荞NAC家族基因的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除FtPinG0002967400.01.T01基因外,苦荞NAC家族其余71个基因均含有内含子。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表明,72条蛋白序列具有NAC结构域。72个NAC基因共有7个保守基序,在苦荞8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有33个NAC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苦荞NAC蛋白序列与拟南芥的可以分为9个亚家族。
2019, 45(3).
摘要: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测定了膨大弯颈孢(Tolypocladium inflatum) SCKDC10 菌株对家蚕4龄幼虫、蚕蛹及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察氏培养基、萨氏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L–broth培养基)、不同碳源(可溶性淀粉、甘露醇、肌醇、麦芽糖、葡萄糖、乳糖、甘油、蔗糖)、不同氮源(硝酸钾、尿素、蛋白胨、硝酸铵、甘氨酸、赖氨酸、氯化铵)、不同温度(10、15、20、25、28、30、35、40 ℃)、pH值(4.0、5.0、6.0、7.0、8.0、9.0、10.0)、紫外线照射时长(0、20、40、60、80、100、120 min)以及常用杀虫剂(螺螨酯悬浮剂、甲氰菊酯乳油、丁氟螨酯悬浮剂、四螨嗪悬浮液、噻螨酮乳油)、杀菌剂(戊唑醇悬浮液、吡哆嘧菌酯乳油、咪鲜胺乳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唑醚?代森联水乳剂)对SCKDC10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SCKDC10菌株对家蚕幼虫及蚕蛹的LC50分别为1.47×108个孢子/mL和4.25×108个孢子/mL,LT50值分别为6.51 d和7.87 d;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LC50为9.26×107个孢子/mL,LT50值为6.34 d;萨氏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分别为SCKDC10 菌株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葡萄糖和甘氨酸更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和产孢;SCKDC10 菌株的最佳生长和产孢温度均为28 ℃;最适pH值均为7.0;紫外线照射时长对孢子萌发产生较大影响;紫外线照射时长对孢子萌发产生较大影响,随紫外线照射时间延长,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以及孢子萌发率逐渐降低,紫外线照射100 min后,孢子完全不能萌发。SCKDC10菌株与杀虫剂相容性较好,对杀菌剂比较敏感。
2019, 45(3).
摘要:采用振荡平衡法,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湖南5种潴育水稻土(黄泥田、河沙泥、麻沙泥、紫泥田和红黄泥)水耕表层(A,0~25 cm)和水耕氧化还原层(B,>25~50 cm)土壤对砷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方程均能很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对砷的等温吸附数据;比较Langmuir方程拟合得出的土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Xm)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B层土壤的Xm和对砷的最大缓冲容量(MBC)分别是A层土壤的1.2倍和6.3倍,B层的变异系数大于A层的;黄泥田对砷的吸附和缓冲能力最强,麻沙泥和红黄泥的较弱;在土壤pH 4.97~6.68时,Xm与土壤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MBC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对砷吸附的86%的变异可以用全铁含量解释。5种母质潴育水稻土对砷的吸附和缓冲能力有较大差异,土壤全铁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影响土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和最大缓冲容量的主要土壤因子。
2019, 45(3).
摘要:探讨在添加或不添加NaN3条件下,不同周丛生物投放量(干质量0.1、0.2、0.3、0.4 g/L),温度(10、15、20、25、30、35 ℃),pH(4、6、8、10)和起始罗丹明B质量浓度(1、5、10、20、40、80、160 mg/L)对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的影响,并通过HPLC–MS分析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具有一定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在本试验周丛生物的用量范围内,随着用量的增加,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其过程主要是2阶段的协同过程,涉及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以吸附为主;不添加NaN3的周丛生物去除罗丹明B的最佳pH为6,温度为30 ℃;添加NaN3的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最佳吸附pH为6,温度为20~30 ℃;等温线以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周丛生物+NaN3组更符合Langmuir模型;HPLC–MS检测结果表明,周丛生物降解罗丹明B产生1个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91的中间产物,其降解过程可能是一个逐步脱乙基的过程。
2019, 45(3).
摘要:以银杏酮酯生产废水为试验对象,分别以污泥质量浓度(3 000、4 000、5 000、6 000、7 000 mg/L),pH(4、5、6、7、8、9),发酵温度(20、25、30、35、40、45 ℃)和发酵时间(3、4、5、6、7、8 d)为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设计发酵温度、发酵时间、pH、污泥质量浓度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得到厌氧发酵法降解该废水COD的最佳工艺参数,分析电化学氧化预处理对厌氧发酵法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厌氧发酵法处理该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5 d、pH 7、污泥质量浓度5 000 mg/L,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71.62%。采用电化学氧化+厌氧发酵处理银杏酮酯生产废水,该废水的COD去除率达90.62%,最终脱色率达96.42%,BOD5去除率达86.33%,发酵时间为3 d时,废水COD去除率已趋于稳定。可见,电化学氧化+厌氧发酵能明显提高银杏酮酯生产废水的COD去除率及脱色率,缩短发酵时间。
2019, 45(3).
摘要: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8日,中国已有24个省份相继发生100起非洲猪瘟(ASF)疫情,目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进一步扩散至全国的风险。针对该病的流行现状及影响,提出要吸取国外ASF防控的教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构建政府、生猪合作社、生猪养殖户三位一体的ASF疫情风险防控体系,即以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合理布局与组织为主线、防控业务流程为核心、三方博弈均衡下疫情信息充分对称为最终落脚点的动态网络,以期能把控疫情,最终根除ASF,实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战略目标。
2019, 45(3).
摘要:以原代分离培养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为模型,经含不同浓度(0、2.5、5、10、20、40、80、160 μmol/L)乙酸棉酚或40 μmol/L乙酸棉酚加800 μmol/L的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率、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细胞凋亡情况,研究棉酚对仔猪睾丸支持细胞的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棉酚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仔猪睾丸支持细胞增殖率,棉酚浓度大于等于10 μmol/L时,细胞增殖率极显著降低;棉酚造成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升高及培养基中LDH活性升高;NAC显著抑制棉酚诱导的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细胞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表明棉酚能诱导仔猪睾丸支持细胞凋亡,这可能与过量ROS生成而造成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2019, 45(3).
摘要:为探索中药复方提取物(由黄芪、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按质量比2∶2∶1∶1制备而成)对免疫抑制雏鸡的免疫增强效果,将180羽3日龄SPF雏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中药复方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试验组雏鸡连续3 d每天肌肉注射环磷酰胺90 mg/kg,建立鸡免疫抑制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中药复方提取物高、中、低组每天分别在饮水中添加10.0、5.0、2.5 g/L的中药复方提取物,阳性药物组每天添加200 mg/L的黄芪多糖粉,连续添加7 d。试验期38 d。结果显示:饮水中添加10.0、5.0 g/L中药复方提取物,免疫抑制雏鸡末体质量、日均增体质量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模型组的(P<0.05);添加14 d后,雏鸡血清IgM含量开始高于对照组,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1 d后,血清中IgA、IFN–γ和中剂量组的IgG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的(P<0.05);在接种传染性法氏囊(IBD)疫苗后7 d,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效价提高,接种14 d后,还能维持较高的抗体效价水平,IBD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强。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饮水中添加10.0、5.0 g/L的中药复方提取物能有效提高免疫抑制雏鸡的生长性能,改善其免疫功能,增强IBD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2019, 45(3).
摘要:为实现高地隙植保机底盘离地间隙调节和底盘调平控制,以湖南农业大学与宗南重工联合研制的高地隙多功能植保机为平台,设计加装了底盘自动调平系统。系统由STM32主控芯片、倾角传感器、驱动模块、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和液压执行机构组成。每个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上安装倾角传感器,用于检测底盘的离地间隙;底盘中心位置安装1个水平倾角传感器,用于检测底盘的水平角度。采用Kalman滤波算法处理底盘水平倾角数据,采取基于位置误差控制加角度误差控制的调平控制策略,完成高地隙植保机离地间隙调节和底盘调平的控制。试验证明,滤波算法能有效抑制水平倾角数据的抖动;调平系统能完成植保机离地间隙调节和底盘调平,平均响应时间为0.45 s,静态调平的平均水平误差≤0.25°,最大误差0.45°,均方根误差≤0.27°;动态调平的平均水平误差≤0.64°,最大误差0.81°,均方根误差≤0.34°,满足高地隙植保机作业要求。
2019, 45(3).
摘要:针对油菜条播机窝眼轮式排种器存在多粒种子同时下落难以监测的问题,设计加装了一种基于线阵CCD传感器的播量监测装置。监测装置发射端采用点光源,通过一组凸透镜形成由平行光线覆盖的种子监测区域,接收端采用线阵CCD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像素值的连续变化,监测油菜种子播量,从而实现对播量的精确计量。运用室内试验台架,对窝眼轮式油菜排种器进行了单粒排种、排种计数、播量监测以及漏播和堵塞报警试验。结果表明:投种高度小于150 mm时,监测装置对单粒投种的监测准确率达100%;排种轴转速分别为20、30和40 r/min时,监测装置对1 000粒油菜种子计数的准确率分别为98.98%,98.26%和97.32%,对于5、10和20 min连续排种播量计量的准确率均能达到97%以上。
2019, 45(3).
摘要:为实现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研制了适用于小区的生活垃圾有机肥制造设备。设备由控制系统、机架、反应室和推进式搅拌装置组成。将生活垃圾与微生物菌剂等辅料投入进料口,搅拌装置搅拌、混合,由通风系统保持好氧条件,并自动保持微生物的适宜环境温度,以提升转化速率,处理完成后的物料由推进式搅拌器自动排出。主要对设备的反应室、推进式搅拌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反应室容量250 L,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搅拌和通风率参数自动控制。将餐厨垃圾、木屑、EM菌、熟石灰按质量比19∶2∶2∶1混合,初始含水率为49.5%,投入设备,进行了5 d的制肥试验,启动初期加热到80 ℃以上,维持12 h后控制在55 ℃,通风率为每千克有机质0.3 L/min。试验结果表明,制肥设备对通风率、温度参数的自动控制较稳定,堆体第5 天含水率46.9%,pH值5.94,挥发性固体相对降解率达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