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稻田冬季培肥对双季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651) HTML (0) PDF 124.08 K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嘉早17号为早稻材料,以湘晚籼12号为晚稻材料,设置稻田冬季养鸡、施用生物炭、养鸡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以冬季休闲为对照,研究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各生育期早稻的分蘖数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生育期晚稻分蘖数显著提高;在双季稻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养鸡和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构成均高于对照,双季稻的实际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幅达8.3%~19.1%;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高。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季稻田冬季养鸡配施生物炭是一种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提高土壤质量的冬闲田利用模式。

    • 不同水稻土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443) HTML (0) PDF 170.12 K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湘早籼45号为早稻材料、丰源优299为晚稻材料,在马铃薯–双季稻种植模式下,研究麻沙泥、灰泥、紫泥、红黄泥、黄泥、河沙泥6种不同水稻土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河沙泥处理早稻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高;河沙泥处理早稻的产量较高,3年平均产量为6 806.49 kg/hm2,显著高于紫泥田(6 210.70 kg/hm2),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各处理3年晚稻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明显;各处理双季稻的总产量为13 432.91~14 838.89 kg/hm2,最高的是河沙泥处理,最低的是紫泥田处理,2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 增氧和施有机肥对土壤肥效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428) HTML (0) PDF 130.30 K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壤增氧条件下施加绿肥(紫云英)和施加农家肥(干牛粪)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采集处理组土壤样品,分析其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于水稻成熟后测定各处理组水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增氧处理能够促进有机肥肥效元素的释放,提高土壤有效态肥效元素含量;增氧条件下,施加绿肥和农家肥均可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OAF(增氧施绿肥)和OCF(增氧施农家肥)处理的总分蘖数分别为51.34和50.16,对照组总分蘖数为36.93;增氧施农家肥处理比单施农家肥处理组的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增氧施绿肥处理与不增氧施绿肥处理组叶面积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氧施加有机肥处理组水稻的稻穗长度、穗结实粒数、每株谷粒质量均显著大于单施有机肥处理组,大于对照组。增氧与施有机肥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土壤的肥效,促进作物生长。

    • 不同栽培方式对秋繁花生土壤温度和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359) HTML (0) PDF 126.53 K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粒花生品种湘花2008为材料,设以下处理:A,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B,地膜覆盖+打孔播种;C,地膜覆盖+遮阳;D,地膜覆盖;E,露地播种+遮阳;以露地播种为对照(CK),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秋花生土壤温度、出苗率、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露地播种+遮阳、CK的出苗率分别为81.9%,90.4%,85.7%,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播种至出苗期,地膜覆盖处理的温度高于露地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处理垄面、土层深5、10 cm处的温度显著高于CK;成熟期,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处理白天土层深5、10 cm处的温度分别比CK高1.1~1.6、1.1~1.9 ℃,夜间土层深5、10 cm处的温度比CK高0.7~1.4、1.1~2.0 ℃;地膜覆盖+打孔+遮阳处理的主茎高和侧枝长与CK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分别比CK提高了38.4%、113.5%,产量提高了15.2%,且籽仁脂肪含量和油酸含量均高于CK,秋季繁殖系数达到15.8。综合分析,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为湖南省秋繁花生较适宜的栽培方式。

    • 施肥及栽培密度对工业大麻产量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356) HTML (0) PDF 97.05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云麻1号’为材料,设施肥总量300、600、900 kg/hm2(分别记为A1、A2、A3),栽培密度450 000、675 000株/hm2(分别记为B1、B2),N、P2O5、K2O质量比为3∶1∶2、4∶1∶2(分别记为C1、C2),通过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工业大麻秆、皮、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2B1C1处理的株高(396.67 cm)最高,茎粗(1.66 cm)最粗;A2B2C2处理的每公顷有效株数最多;麻秆、麻皮、麻叶产量最高的处理是A2B1C1,分别为12 139.55、2 971.49、3 527.65 kg/hm2;栽培密度、施肥比例、栽培密度和施肥比例的互作、施肥总量和栽培密度与肥料比例3者之间的互作对麻秆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施肥总量、栽培密度、肥料比例、施肥总量与施肥比例的互作、栽培密度与肥料比例的互作、施肥总量和栽培密度与肥料比例3者之间的互作对麻皮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施肥总量与栽培密度的互作对麻皮产量有显著影响;施肥总量和肥料比例的互作、栽培密度与肥料比例的互作对麻叶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综合分析结果,‘云麻1号’的栽培以施肥总量600 kg/hm2,N、P2O5、K2O质量比3∶1∶2,密度450 000株/hm2为佳。

    •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晒红烟化学成分和TSNAs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299) HTML (0) PDF 194.00 K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纯氮量(195 kg/hm2(低氮)、225 kg/hm2(中氮)、255 kg/hm2(高氮))与留叶数(14、16、18、20片/株)及其互作对万源晒红烟‘万毛3号’化学成分和TSNAs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氮处理烟叶总氮含量较低氮处理分别提高6.1%、15.6%,烟碱含量分别提高13.3%、39.0%,钾含量分别提高6.2%、12.9%,硝酸盐含量分别提高9.3%、19.7%,总糖含量分别降低16.1%、29.9%;留叶16、18、20片/株处理烟叶总糖含量,较14片/株处理分别提高9.4%、28.4%、31.6%;钾含量分别提高10.2%、12.8%、20.6%,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5%、9.5%、12.4%,烟碱含量分别降低7.1%、18.2%、21.9%;施氮量的增加与留叶数的减少,都使TSNAs含量显著上升;施氮量和留叶数互作对‘万毛3号’的化学成分和TSNAs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综合分析,施氮量对烟碱、钾和TSNAs及前体物含量的影响较大;留叶数对糖分、氮碱比的影响较大;对‘万毛3号’施氮225 kg/hm2、留叶16片/株处理,烟叶化学成分较为协调。

    • 不同种植模式烟田土壤细菌种群特征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

      2018, 44(1).

      摘要 (375) HTML (0) PDF 189.61 K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烟田细菌种群特征与烤烟青枯病发生的相互关系,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烟草连作(连作4年、8年和12年),轮作(烟草–玉米、烟草–百合、烟草–萝卜),绿肥(黑麦草、箭舌豌豆和油菜)还田等种植模式下烟田耕层土壤的细菌种群特征。结果表明:连作年限越长,烟田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均一度越低,土壤细菌生态网络趋于松散,青枯病害发生更为严重,连作8年与12年烤烟青枯病发病率分别为连作4年的33.60倍与33.69倍;烟草–玉米轮作与黑麦草还田可明显改善烟田细菌群落结构,在青枯病发病盛期,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42与6.92,均一度指数分别为0.81与0.85,青枯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分别较烟草连作降低59.26%与95.80%;发病盛期,烟田土壤酸杆菌门和总病原菌的种群丰度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放线菌门与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 DSM–18020菌株expI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8, 44(1).

      摘要 (482) HTML (0) PDF 1.08 M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克隆和研究软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的信号分子合成酶基因expI,从 Dickeya属模式菌 DSM–18020的基因组中扩增获得了基因expI。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全长639 bp,与Dickeya dadantii 3937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s)合成酶基因同源性达99%;DSM–18020 expI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4 704,理论等电点为5.85,整个肽链中均匀分布疏水氨基酸,且比亲水性氨基酸多,没有信号肽存在;将获得的expI基因构建到表达载体 pET–28α(+)并转入大肠杆菌 BL21( DE3),诱导后的表达产物与理论值一致。

    • 环境因子和播种深度对南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506) HTML (0) PDF 173.11 K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发芽试验,设置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激素浸泡和播种深度等处理,通过分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和胚根长等指标,研究环境因子和播种深度对南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荻种子在10 ℃下不萌发,在35 ℃时的发芽率最大,达92.00%;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综合比较后,认为南荻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35 ℃,属于喜高温型种子;南荻种子对光照敏感,光照24 h条件下南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达95.33%,且幼苗生长良好;5%土壤含水量即能维持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表明南荻种子具有一定的耐干旱能力,15%的土壤含水量更适合南荻种子萌发;50 mg/L 6–BA浸种可显著提高南荻的发芽率,当6–BA质量浓度提高到200 mg/L时,南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表现较好;南荻种子适合表层浅播,完全不覆土时的发芽率可达98%。合理调控环境因子可提高南荻种子的繁殖效率。

    • 六大茶类抑制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效果比较

      2018, 44(1).

      摘要 (347) HTML (0) PDF 262.41 K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碧香早的一芽二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六大茶类,以蒸青固样制成固定样(对照),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最优反应体系,在最优酶促反应下比较各大茶类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α–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浓度为18 μg/mL,最适反应时间为20 min,底物、酶、抑制剂的最适添加顺序为先将α–淀粉酶与茶汤置于试管中,在37 ℃的水浴锅中预热5 min,再加入可溶性淀粉反应;胰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浓度为0.252 mg/mL,最适反应时间为15 min,底物、酶、抑制剂的最适添加顺序为先将胰蛋白酶与茶汤置于试管中,在40 ℃的水浴锅中预热5 min,再加入干酪素反应;不同茶类在相同茶汤质量浓度下的抑制效果不同,且在一定范围内均随茶汤质量浓度的增加,对α–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增强;在最优酶促反应条件下,对照、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依次为74.1%、74.5%、71.4%、70.4%、70.3%、64.1%、57.3%,其中,绿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固定样与绿茶、白茶与乌龙茶之间差异不明显,白茶与黄茶、黄茶与乌龙茶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茶类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对胰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6.12%、85.35%、73.11%、68.76%、82.41%、64.76%、56.13%,其中,固定样与绿茶抑制效果较好,两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其他茶类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 辣椒生物碱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抗炎活性测定

      2018, 44(1).

      摘要 (291) HTML (0) PDF 318.69 K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干辣椒为材料,正己烷为溶剂,提取辣椒中的生物碱,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冰乙酸的体积比15∶15∶20∶20∶7.5为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流速2 mL/min,主机转速850 r/min,分离温度25 ℃,检测波长为270 nm,300 min内连续2次进样,每次进样300 mg,获得22 mg、纯度为98.2 %的化合物1,16 mg、纯度为98.0 %的化合物2;经质谱及核磁共振鉴定,化合物1为二氢辣椒素,化合物2为辣椒素;二氢辣椒素、辣椒素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活力没有影响,对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2.66±4.88)、(25.68±3.86) μmol/L,明显低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127.88±2.45) μmol/L),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作用均明显强于吲哚美辛,且辣椒素的抗炎效果好于二氢辣椒素。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C815S的稻瘟病抗性

      2018, 44(1).

      摘要 (436) HTML (0) PDF 389.58 K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水稻两系不育系C815S的稻瘟病抗性,以含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谷梅4号为供体,C815S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C815S中,经抗性鉴定和综合农艺性状评价,获得了3个携带纯合抗性基因的改良不育株系(7CS01、7CS02、7CS03)。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CS01病级为1级,表现为抗;7CS02和7CS03病级为3级,表现为中抗;改良不育株系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较C815S提高58.05%;改良不育系穗数平均比C815S提高26.45%。

    • 59个安徽玉米新组合对茎腐病的抗性分析

      2018, 44(1).

      摘要 (260) HTML (0) PDF 100.98 K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人工土壤埋接法,测定了安徽59个玉米新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59个玉米组合中,有11个组合表现为高抗(HR),23个组合表现为抗(R),18个组合表现为中抗(MR),1个组合表现为感病(S),6个组合表现为高感(HS);玉米杂交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其穗重、粒重和出籽率均降低。分析玉米组合的抗病性和穗重、粒重,认为抗(R)组合245×249的利用价值较高。

    • 雄性中华狼蛛毒素多肽的分离及鉴定

      2018, 44(1).

      摘要 (387) HTML (0) PDF 421.47 K (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对雄性中华狼蛛粗毒进行分离,再用MALDI–TOF–TOF质谱进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结果表明:从雄性中华狼蛛粗毒中一共鉴定到195 种毒素多肽组分,这些毒素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 000~10 000,其中大多数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3 500和4 500~7 500。这些毒素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特征与已报道的其他蜘蛛的不同,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种类蜘蛛的毒素成分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特点。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2018, 44(1).

      摘要 (258) HTML (0) PDF 413.27 K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制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试剂盒,对IBRV gD蛋白主要功能域的表达及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根据NCBI数据库录入的1型牛疱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gD蛋白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NC_001847)设计引物,用PCR扩增gD基因类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ΔgD,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 (DE3)感受态细胞,并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经SDS–PAGE分析,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43 000的目的蛋白,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与gD融合蛋白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经镍柱纯化后,重组蛋白的质量浓度为2.5 mg/mL,纯度约为95%,Western Blot及ELISA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可用于IBRV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开发。

    •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白鼠垂体雌激素受体和白细胞介素–2表达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316) HTML (0) PDF 445.03 K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雌激素受体(ER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去卵巢大鼠垂体各叶中表达的影响,对去卵巢大鼠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SIF(分别皮下注射1.5、1.0、0.5 mg/kg的SIF)和无水乙醇,另设假手术组,注射等量无水乙醇。待SIF处理至第2、6周时,于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进行剖杀,分别对大鼠垂体中ERα和IL–2的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去除卵巢后,垂体各叶中ERα和IL–2的蛋白及mRNA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下降,补充SIF后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高剂量SIF作用6周后,各指标的表达基本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其他各组随SIF的剂量增加及作用延长也有部分恢复,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垂体各叶内ERα和IL–2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

    • 中华鳖IGF2基因SNP标记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018, 44(1).

      摘要 (514) HTML (0) PDF 377.86 K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法对中华鳖的2个SNP位点进行验证,并统计其基因型频率。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2个SNP位点与中华鳖6个生长性状(体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体高和裙边宽度)的差异。结果显示,只有A–1609G位点上的体高和裙边宽度有显著差异;这2个SNP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共组成6种双倍型(去掉频率小于3%的双倍型D1、D6和D9),ANOVA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双倍型的6个生长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D4双倍型6个生长性状的均值最大,属于生长优势双倍型。筛选到的IGF2基因上的2个SNP位点具有用作中华鳖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潜力。

    • 基于EDEM的控位分层施肥开沟器作业过程的仿真与试验

      2018, 44(1).

      摘要 (312) HTML (0) PDF 410.71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免耕播种机分层施肥开沟器存在纵向尺寸大、分层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由主开沟器及浅层尾管组成的控位分层施肥开沟器,通过浅层尾管的位置调节,实现分层施肥位置的横向控制。利用EDEM建立开沟器离散元仿真模型,模拟其切土开沟分层施肥作业过程。对开沟器侧位及正位施肥方式的土壤耕作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开沟器侧位施肥方式较之正位方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耕作载荷及较小的载荷波动;侧位施肥方式具有较佳的肥料分层效果及更为集中的颗粒空间分布特性。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控位分层施肥开沟器可实现分层施肥设计功能,正位及侧位方式的平均施肥深度差及施肥深度差变异系数分别为3.9 cm、4.7 cm及10.8%、5.1%,侧位方式具有更明显、稳定的肥料分层效果,且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一致。

    • 基于Hashin模型的甘蔗剪切仿真

      2018, 44(1).

      摘要 (283) HTML (0) PDF 210.46 K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有限元方法对甘蔗剪切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刀片几何角度对甘蔗断面形态的影响。通过编写VUMAT子程序,将Hashin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失效准则应用于甘蔗剪切过程的仿真。仿真包括甘蔗剪切过程的断裂形态、剪切过程的最大剪切力、刀片楔角、后角和间隙对剪切断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断裂形态仿真结果与已有的试验和仿真结果一致,最大剪切力为270 N;刀片楔角从30°减少到5°,可使甘蔗的上下断面都趋于平整;刀片具有正的后角,会使下断面平整;2 mm刀片间隙的存在,导致甘蔗下部断口接近静止刀片一侧出现撕裂。

    • WC–12Ni硬质涂层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磨料磨损行为

      2018, 44(1).

      摘要 (234) HTML (0) PDF 329.07 K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美科LF–HVOF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对45钢表面喷涂厚约300 ?m的WC–12Ni硬质涂层,利用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别表征硬质涂层的硬度、相结构和表面形貌;以65Mn弹簧钢作为对比材料,利用湿砂橡胶轮磨损试验测试涂层的磨料磨损性能。结果表明:WC–12Ni硬质涂层硬度为1 020 HV0.3,碳化钨硬质颗粒的相结构为WC相与少量WC1–x相,粘结相镍为面心立方Ni相,碳化钨硬质颗粒大小为2~10 ?m,均匀致密,孔隙率为8%;随砂水比由3∶1降至3∶2、载荷由40 N增至110 N,WC–12Ni硬质涂层的磨损失重在53~80 mg范围波动,仅为65Mn弹簧钢磨损失重的1/14;WC–12Ni硬质涂层的磨损为粘结剂磨损导致的硬质颗粒局部剥落以及硬质颗粒的微量磨损,可延长旋耕刀具等土壤工作部件的寿命。

    • 本土酿酒酵母对刺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2018, 44(1).

      摘要 (400) HTML (0) PDF 349.68 K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本土野生酵母在刺葡萄酒酿造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改良刺葡萄酒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技术对1株商业酿酒酵母和6株野生酿酒酵母所酿刺葡萄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用统计建模软件RGui构建热图,分析各菌株对刺葡萄酒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葡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酯类物质,其次是醇类物质;LE28、LD22与商业酵母RC212处于同一分支,其刺葡萄酒呈香物质含量趋势一致;LD1015独成一支,其香气物质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的,但含有闻起来令人不愉快的气味;HME11、HXD21及XHB48与商业酵母RC212间的差异较大,HME11和HXD21与其他供试菌株相比,其所酿刺葡萄酒具有更浓郁的果香和花香。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