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作物学
    • 灌溉与干旱条件下甘蔗工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与品种抗旱性评价

      2016, 42(6).

      摘要 (309) HTML (0) PDF 180.99 K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8个云蔗(CYZ06–407、CYZ05–226、CYZ04–622、CYZ04–724、CYZ03–258、CYZ03–103、CYZ02–588、CYZ01–1413),3个新台糖系列(ROC22、ROC16、ROC10),2个粤糖系列(CYT93–159、CYT00–236),1个桂糖品种(CGT11),1个古巴引进品种(C266–70)等甘蔗品种为材料,设自然降雨(干旱)、正常灌水(灌溉)2个处理,通过测定蔗产量、株高、茎径、单茎重、有效茎、糖产量、蔗糖分、锤度、简纯度、纤维分10个工、农艺性状指标,采用抗旱指数(DRI)、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干旱、灌溉条件下甘蔗工、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并对参试品种的抗旱性、抗旱类型进行综合评价与划分。结果表明:干旱、灌溉条件下,糖产量与蔗产量、有效茎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茎重呈显著正相关;干旱条件下,糖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溉条件下,糖产量与蔗糖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纤维分呈极显著负相关;参试品种10个工、农艺性状抗旱指数的主成分析将10个指标简化为产量因子、糖分因子、单株因子和品质因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287%;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参试品种抗旱性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个类群,C266–70抗旱性突出,CYZ03–258、CYZ04–622抗旱性强,ROC22、CGT11抗旱性较强,CYT00–236、CYZ03–103、CYZ04–724、CYZ02–588、CYZ05–226、ROC16抗旱性中等,CYZ01–1413、CYT93–159、CYZ06–407、ROC10抗旱性较弱。

    • 甘蔗/大豆间作及地膜覆盖对大豆生长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6, 42(6).

      摘要 (285) HTML (0) PDF 107.22 K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桂春豆103为材料,设单作、甘蔗/大豆间作、间作+地膜覆盖3个处理,研究甘蔗/大豆间作及地膜覆盖对大豆生长、生理、营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的出苗速度最快;间作+覆膜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鼓粒期(20.99 g/株)和成熟期(28.16 g/株)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间作+覆膜处理豆荚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时期均表现最大;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单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但与甘蔗/大豆间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根系活力在开花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均显著强于其他2个处理的根系活动;间作+地膜覆盖处理植株叶片的氮含量在各时期均表现最高,且在鼓粒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氮含量,甘蔗/大豆间作处理植株叶片的磷含量和钾含量在成熟期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单株鲜荚质量(38.33 g)和单株干豆质量(10.55 g)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单作、甘蔗/大豆间作、间作+地膜覆盖3个处理的干豆产量分别为1 621.41、627.90、743.85 kg/hm2,3个处理干豆粗蛋白含量及干豆粗脂肪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生物科学与技术
    • 不同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2016, 42(6).

      摘要 (357) HTML (0) PDF 653.64 K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不同地域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异同,采用陕西、湖南和浙江3个产区同等级的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本地及其他2个产区同一时期加工成9个茯砖茶样,运用纯培养技术,观察茶样中“金花”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茶样中的“金花”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9个茯砖茶样品中,分离获得了13株“金花”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征与散囊菌属的特征非常相近,且菌株G9、G10的形态特征与其他“金花”菌明显不同;通过对特异性区段ITS和β–tubulin序列扩增、测序,经同源序列搜索比对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并参照Hubka最新的曲霉属分类系统,最终将不同地域(陕、湘、浙)加工的茯砖茶中的优势菌鉴定为冠突曲霉,异名冠突散囊菌;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分离获得的非优势“金花”菌G9和G10鉴定为谢瓦曲霉。

    • 蛹虫草中蓝光受体基因Cmwc–1和Cmwc–2的表达特性分析

      2016, 42(6).

      摘要 (377) HTML (0) PDF 271.38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RT–PCR克隆蛹虫草中蓝光受体基因Cmwc–1和Cmwc–2。结果表明,Cmwc–2基因序列的翻译产物CmWC–2中存在1个PAS结构域和1个锌指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蛹虫草菌丝体Cmwc–1和Cmwc–2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蓝光照射后6 h和2 h达到峰值。子实体形成不同阶段Cmwc–1和Cmwc–2的相对转录量都有较大差异,生长50 d时蛹虫草子实体不同部位的Cmwc–1表达主要在子实体的中下段,Cmwc–2的表达主要在子实体的顶端和中段,畸形子实体中Cmwc–1和Cmwc–2的表达量都不高。

    • 湖南地方柚资源及其近缘种多样性的SRAP分子评价

      2016, 42(6).

      摘要 (393) HTML (0) PDF 251.44 K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湖南本地柚类资源为试材,应用SRAP标记对41份柚类资源及5份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平均每个引物组合可扩增出16.6条谱带,17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8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35条,多态率为83.0%,基因多样度变幅为0.431 7~0.770 0,平均基因多样度为0.544 3;获得了21个基因型的37个SRAP特异性标记,不同引物组合可将42个基因型完全分开;柚类及近缘种等位基因平均数、平均杂合位点占比、SRAP表型杂合度(H0)分别为9.02、67.77%和0.34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1份柚种质及5份近缘种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792处可分为6个组群:第1、2组群分别由24个和11个柚的地方品种构成;第3组群为柚的种间杂种类型,包括菠萝香柚、慈利金香柚、慈利甜柚2号和慈利水柚子;第4组群由慈利柚09–1、金瓜两杂种柚和酸橙、臭皮柑两近缘种组成;第5组群包括无核大红甜橙和温州蜜柑;第6组群为柠檬。综合SRAP标记结果与形态特征分析,认为慈利金香柚可能源于以柚类为母本、以橙类(或宽皮橘类)为父本的自然种间杂交后代。

    • >烟草科学与工程
    • 外源一氧化氮对铝胁迫下烟草叶片光能利用和光保护系统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016, 42(6).

      摘要 (337) HTML (0) PDF 199.21 K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云烟100(耐铝)和云烟105(铝敏感)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对铝胁迫下烟草植株生长、叶片活性氧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呼吸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显著降低了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提高了反应中心PSII过剩激发能,从而导致叶片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升高,植株生物量下降。外源NO可显著提高铝胁迫下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Pn、Fv/Fm、?PSII、qP和植株生物量,降低反应中心PSII过剩激发能和叶片O2?、H2O2含量,且云烟105变化幅度高于云烟100。此外,外源NO还显著提高了铝胁迫下烟草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呼吸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说明NO可通过提高烟草叶片光化学反应能力、热耗散、光呼吸以及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反应中心PSII过剩激发能,防止或清除叶绿体内产生的活性氧,缓解铝对烟草的毒害,这种缓解效应在敏感基因型云烟105中表现更明显。

    • 不同素质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含氮化合物与色素含量的关系

      2016, 42(6).

      摘要 (320) HTML (0) PDF 135.10 K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烘烤过程中不同素质烟叶主要含氮化合物(烟碱、总氮、蛋白质)与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嫩黄烟、返青烟、高温逼熟烟和贪青晚熟烟叶绿素大量转化分别在30~38 ℃、42~48 ℃,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均呈现小幅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素质烟叶烟碱转化量最大的阶段分别为48~54 ℃、48~68 ℃、30~38 ℃、48~54 ℃,总氮转化量最大的阶段分别为48~54 ℃、30~38 ℃、42~48 ℃、38~42 ℃,蛋白质转化量最大的阶段分别为30~42 ℃、30~38 ℃、30~38 ℃、42~48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嫩黄烟主要含氮化合物与色素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22、0.545、0.845,返青烟的分别为0.608、0.721、0.974,高温逼熟烟的分别为0.931、0.883、0.966,贪青晚熟烟的分别为0.801、0.881、0.981。不同素质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含氮化合物与色素含量具有密切相关性。

    • >植物保护
    • 1株番茄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盆栽防效

      2016, 42(6).

      摘要 (387) HTML (0) PDF 188.13 K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番茄植株分离得到内生细菌18株,其中2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菌株QGJ–6的拮抗圈直径最大,为20.2 mm,盆栽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达82.4%。逐步诱导拮抗内生细菌QGJ–6对硫酸链霉素产生抗性,通过灌根接种的方法,验证了菌株QGJ–6能在番茄的根、茎、叶中定殖。基于菌株QGJ–6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

    • 16种杀菌剂组合对核桃炭疽病和黑斑病的防控效果

      2016, 42(6).

      摘要 (374) HTML (0) PDF 95.63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调查了四川省石棉县核桃炭疽病和黑斑病发病情况,并选用4种杀菌剂(25%咪酰胺乳油、20%噻唑锌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链霉素可湿性粉剂)配成16种组合对核桃炭疽病与黑斑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7月中旬核桃炭疽病和黑斑病大面积暴发,果实发病较叶片快,至8月26日,核桃果实炭疽病和黑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4.22和41.15,叶片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5.08和32.54;25%咪酰胺乳油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叶片黑斑病防效最佳;25%咪酰胺乳油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果实炭疽病和黑斑病的防效最佳;20%噻唑锌悬浮剂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叶片炭疽病的防效最佳;100%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咪酰胺乳油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20%噻唑锌悬浮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都能较好地提高保果率和增产率。

    • >畜牧·兽医·水产
    • 张家界市大鲵生态繁育工程研究

      2016, 42(6).

      摘要 (404) HTML (0) PDF 200.16 K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寻张家界市大鲵生态繁育工程结构的关键因子与大鲵生态繁育的技术特点,实地调查10个大鲵生态繁育场,测量生态池的结构参数和主要水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繁育工程中影响大鲵亲本繁育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水深、繁育池底质、两岸坡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与人为干扰是人工溪流结构参数的主要因子;洞穴面积、洞口宽与洞口高、水深与洞底组成均为洞穴结构参数的主要因子;浊度、总硬度、pH值和硫化物、溶解氧、总氮、总磷含量及化学耗氧量为水质指标主要因子。张家界市大鲵生态繁育选用亲本的规格较大,年龄为(8.4±3.6)龄,繁殖率为64.9±52.6,繁育工程中主要存在雌雄鉴别不清与孵化率低等问题。

    • 赤眼鳟TRAF6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应对GCRV的免疫表达特性

      2016, 42(6).

      摘要 (492) HTML (0) PDF 312.30 K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应对GCRV的免疫表达特性,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赤眼鳟TRAF6基因的cDNA全长(共2 621 bp),其中包含5′端非编码区50 bp,开放阅读框1 629 bp,3′端非编码区942 bp;该基因编码542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1 670,理论等电点为6.01。SMART结构分析结果显示,TRAF6基因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ING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1个螺旋卷曲结构域和1个MATH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赤眼鳟TRAF6与团头鲂TRAF6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RAF6在赤眼鳟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中肠中的表达量最低;经GCRV感染后,赤眼鳟脾脏和头肾中TRAF6均呈波动上调趋势,在24 h达到峰值,表明TRAF6参与了赤眼鳟抗GCRV的免疫应答反应。

    • 抗红斑丹毒丝菌的rSpaA蛋白猪源单链抗体库构建及单链抗体淘选

      2016, 42(6).

      摘要 (286) HTML (0) PDF 273.48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免疫过rSpaA的猪的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兼并引物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片段,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VH和VL通过Linker连接成重组单链抗体(以下简写为scFv)的基因片段。将scFv的基因连接至噬菌粒载体pComb3Xss,将重组载体电转化至宿主菌XL1?Blue,并经辅助噬菌体M13KO7拯救,获得猪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库容约为2.5×106。以rSpaA为靶抗原,经免疫亲和筛选,获得8株特异性较好的阳性克隆。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备抗红斑丹毒丝菌的重组scFv提供新途径,并为猪丹毒的免疫检测和综合防制提供材料基础。

    • >植物功能成分提取
    • 脱脂松仁粕中球蛋白的提取工艺及其SDS–PAGE分析

      2016, 42(6).

      摘要 (234) HTML (0) PDF 206.39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脱脂松仁粕为原料,采用Osborne法提取松仁粕中的球蛋白,设NaCl质量分数(0.5%、1.0%、1.5%、2.0%、2.5%、3.0%)、料(质量,g)液(体积,mL)比(1∶10、1∶15、1∶20、1∶25、1∶30、1∶35)、提取时间(30、60、90、120、150、180 min)和提取温度(40、45、50、55、60、65 ℃)4个单因素试验,再用响应面法优化松仁粕中球蛋白的提取工艺,并对其分子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NaCl质量分数为2.5%,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150 min,提取温度为56 ℃时,松仁粕中球蛋白的提取率较高,为15.32%;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脱脂松仁粕球蛋白的分子量为41 320、27 520、21 690、16 310、15 180。

    • 信阳毛尖与黄山毛峰及西湖龙井的香气成分分析

      2016, 42(6).

      摘要 (397) HTML (0) PDF 210.17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信阳、黄山、杭州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其中信阳的鲜叶由3个公司加工成3个信阳毛尖茶样,共5个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香气物质,结合感官审评和GC–MS,分析3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特点及成分构成。结果表明:3个信阳毛尖茶样香气均表现为清香,黄山毛峰茶样香气馥郁带兰花香,西湖龙井茶样香气浓郁带高火香;5个茶样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4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24种,5个茶样中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信阳毛尖茶样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壬醛、环氧芳樟醇、反香叶醇、δ–杜松烯、反–橙花叔醇、棕榈酸、反式植醇;黄山毛峰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β–芳樟醇、反香叶醇、壬醛、己醛、反式植醇、环氧芳樟醇、庚醛,且在黄山毛峰茶样中检测出苯乙醛、脱氢芳樟醇2种独有的令人愉悦的香气成分;西湖龙井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反香叶醇、环氧芳樟醇、壬醛、顺氧化芳樟醇、己醛、δ–杜松烯、δ–杜松醇,西湖龙井茶样中检测出烷烃类和吡嗪类物质的数量较多,但未检测出棕榈酸。

    • L–茶氨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机理的研究进展

      2016, 42(6).

      摘要 (430) HTML (0) PDF 225.46 K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L–茶氨酸是源自茶叶中的一种特有的非蛋白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有益于机体健康,已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综述了L–茶氨酸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和L–茶氨酸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通过抑制靶细胞甲羟戊酸代谢途径,导致异戊烯焦磷酸酯累积,激活γδ T细胞并分泌Th1型细胞因子,以及L–茶氨酸促进体内GSH合成,进而增强免疫细胞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并对L–茶氨酸相关保健产品的深入开发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农业资源利用(含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和环境科学)
    • 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特征

      2016, 42(6).

      摘要 (435) HTML (0) PDF 188.37 K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辽河保护区3种土壤类型(草甸土、潮土和沼泽土)、4种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下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旱田和水田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的,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旱田、水田和林地的。草甸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剖面深度(0~60 cm)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影响到辽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态和含量。

    • >农业工程(含机械设计与制造)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茶油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检测

      2016, 42(6).

      摘要 (376) HTML (0) PDF 306.81 K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测定茶油中脂肪酸含量,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选取市售的156份茶油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油样的光谱数据,并分析原始(R)光谱、SG平滑(SG)光谱和二阶导数变换(SD)光谱与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比较全光谱波段与显著性波段对建模精度的影响,优选出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茶油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428%~10.931%、78.036%~84.621%、7.013%~9.863%;采集的茶油近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变化较为明显,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分布于8 600~8 200、7 300~6 900、6 000~ 5 500、4 800~4 500和4 500~4 000 cm–1;茶油中棕榈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负相关,SD光谱数据与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R和SG光谱吸光度比较,相关性极大被削弱;基于全波段建立的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整体预测精度略高于显著性波段所建立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37~0.956和0.818~0.938。从模型的复杂程度分析,采用显著性波段建模的输入变量的数量可压缩至全波段建模的25%以下;SG–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综合预测性能最优,相应的RP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38、0.930、0.925和0.560、0.438、0.287。

    •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三七主根质量的分级方法

      2016, 42(6).

      摘要 (410) HTML (0) PDF 179.13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干燥后的三七主根样本110个,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三七主根样本图像,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二值化以及形态学运算,提取长、宽、投影面积等特征值。结果表明,三七主根的形状可分为锥形和瘤形,分别对2种主根建立投影面积和质量的关系预测模型,三七主根的质量和投影面积呈线性相关,锥形三七主根与瘤形三七主根投影面积和质量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4 9和0.986 6。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质量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锥形三七主根质量误差均值0.334 8 g;瘤形三七主根质量误差均值0.494 9 g。

    • 宽皮柑橘剥皮机去顶环切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2016, 42(6).

      摘要 (518) HTML (0) PDF 388.36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宽皮柑橘果皮剥净率,为宽皮柑橘剥皮机设计了去顶环切装置,以去除柑橘果柄部果皮并沿最大果径环切一周将果皮划破。该装置主要由机架、对心机构、去顶机构、环切机构组成。工作时,柑橘固定,去顶刀刃逐渐旋切嵌入果柄处果皮,切断果柄周围果皮及橘络,在柑橘顶部旋出一个圆形的切痕并夹持住顶部果皮,在刀具箱上行的过程中,在刀刃挤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带走柑橘顶部果皮,实现去顶;环切压盘随着刀具箱的下行压紧去顶后的柑橘,环切压盘上的压盘尖刺嵌入柑橘橘皮并卡住柑橘,此时,一侧的环切刀随着对心轴的转动嵌入柑橘果皮中;电机启动,环切压盘带动柑橘做旋转运动,环切刀在柑橘径向形成一周划痕,实现环切。对影响去顶性能和环切性能的热蒸气时间和刀轴转速进行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热蒸气时间90 s、刀轴转速120 r/min时,柑橘去顶成功率和去顶损伤率分别为96.7%、4.2%,柑橘环切率和环切损伤率分别为97.5%、4.7%。

    • 田间稻飞虱图像远程实时采集系统的研制

      2016, 42(6).

      摘要 (304) HTML (0) PDF 365.21 K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制了一种田间稻飞虱图像远程实时采集系统。该系统由图像采集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和远程传输系统组成。利用稻飞虱的趋光性,将其引诱至图像采集装置的白色幕布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发出脉冲控制相机拍摄,同时控制交流伺服电机运行,驱动拍摄装置,实现对幕布的自动扫描拍摄稻飞虱图像。远程传输系统选用4G技术和基于TC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传输方法,将所拍摄昆虫图像自动传输至监测中心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直接获得768×576像素的田间稻飞虱图像。通过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验证,采集系统所采集到的稻飞虱图像与其他昆虫图像存在明显特征差异,说明该系统可满足稻飞虱图像采集要求。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