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41(5).
摘要:以T–DNA插入引起的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丛矮648 (CA648)及对照中花11 (ZH11)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F2杂交群体性状分离分析及分子验证。结果显示:CA648表现出矮化、多分蘖、花期延迟等突变性状;CA648与 ZH11杂交后的F2群体的不同株高统计结果符合单基因控制的1∶3遗传分离比例,F2代材料中所有抗Basta株系均表现出矮化多分蘖特性,且非抗性株系与抗性株系数量之比符合1∶3分离规律; TAIL–PCR等分子试验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DNA插在8#染色体一个功能未知基因LOC_Os08g34258的内部,该基因编码蛋白可能与Subtilisin inhibitor家族蛋白具有类似功能。
2015, 41(5).
摘要:以23个甘蔗母本(ROC5为对照)、21个甘蔗父本(69–463为对照)以及他们配制的29个杂交组合(ROC5×69–463为对照)为材料,进行甘蔗褐条病抗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母本间、甘蔗父本间以及甘蔗杂交组合间的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差异是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抗褐条病平均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母本(95.3%)、组合(93.0%)、父本(79.1%);一般配合力表现为负效应的母本有Pma98–40、崖城93–26、云瑞05–283、粤糖91–976、川蔗19号、ROC10、云蔗06–80、ROC26、湛蔗74–141、K86–110、云蔗03–194和ROC25等12个,一般配合力表现为负效应的父本有Q199、云瑞06–649、云瑞05–733、CP84–1198、CP88–1762、崖城84–125、云瑞05–784、粤糖00–236、CP72–3591和CP94–110等1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表现为负效应的有Pma98–40×云瑞05–649、崖城93–26×云瑞05–733、云瑞05–283×Q199、粤糖91–976×CP84 –1198、川蔗19号×CP88–1762和ROC10×粤农73–204等16个。
2015, 41(5).
摘要:为配合热研7–33–97的推广应用,探寻不同割胶刀次下的适宜激素,以热研7–33–97低割龄橡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0.5%乙烯利和0.3%茉莉酸刺激采胶与割胶刀次对橡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研7–33– 97用0.5%乙烯利刺激采胶时,第2刀次为适宜增产期,单株干胶产量高达72.59 g,净胶乳增产率达17.88%,净干胶含量增长率为3.28%;0.3%茉莉酸刺激采胶的情况下,各割次株产胶乳量均下降,仅2~5割次干胶含量增加,在此条件下未获得较高的干胶产量。综合分析,采用上述2种激素刺激割胶时,胶乳产量是影响热研7–33–97干胶产量的主要因素,干胶含量对干胶产量影响相对较小。
2015, 41(5).
摘要:为研究红树莓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光损伤的抑制作用,用20、40、80 mg/mL 3个不同剂量的红树莓果汁预处理人永生化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6 h,再采用60 mJ/cm2强度UVB照射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用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UVB辐射对HaCaT细胞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相比于空白对照组,UVB辐射模型组HaCaT细胞活性下降了29.54%,SOD和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相比于模型组,红树莓各剂量组可显著提高UVB照射后HaCaT细胞的活性(P<0.05或P<0.01),提高SOD和GSH–Px活性(P<0.01),减少MDA和ROS含量(P<0.05或P<0.01),降低LDH活性和增加Hyp含量(P<0.01),呈剂量依赖关系,减轻UVB所导致的细胞损伤,凋亡率降低。红树莓可以明显减少UVB诱导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凋亡,具有显著的光保护功效,其作用机理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加速清除氧自由基以及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关。
2015, 41(5).
摘要:以拟南芥野生型(Col)植株和突变体rfc3–1植株为材料,经叶片酶解、细胞裂解和细胞核收集与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了RFC3基因突变对叶片细胞数的影响,以建立植物细胞数直接高效检测试验体系。结果表明,野生型植株第1、2片真叶与第3、4片真叶的平均细胞数分别是rfc3–1植株相应叶片平均细胞数的1.6倍和2.6倍,说明RFC3基因突变严重影响了植物细胞的分裂增殖;建立了拟南芥叶片细胞数直接高效检测体系,其检测结果的变异值(CV)均小于5%。
2015, 41(5).
摘要:以过表达和抑制表达2–Cys Prx基因烟草(龙江911)为材料,测定和分析其生长特性和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过表达2–Cys Prx基因烟草的株高、根长、生物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烟草和抑制表达2–Cys Prx基因烟草;抑制表达2–Cys Prx 基因烟草的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低于过表达2–Cys Prx 基因烟草,过表达2–Cys Prx 基因烟草的荧光曲线与Fm所围成的面积(Area)、2 ms时有活性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Ψo)、吸收光能用于QA–以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高于非转基因烟草,非光化学猝灭的最大量子产额(φDo)、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DIo/RC)低于非转基因烟草,而抑制表达转2–Cys Prx基因烟草呈现相反趋势。说明过表达2–Cys Prx基因烟草叶片吸收的光能更倾向于分配到光化学反应,以无效形式耗散的能量比例降低,这有利于为碳同化反应提供充足的同化力,以维持较高碳同化速率;抑制表达2–Cys Prx基因烟草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相对降低。
2015, 41(5).
摘要:研究了云南省陆良县红壤和水稻土前茬作物(小麦、蚕豆、绿肥、油菜)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土条件下,相较休耕处理,前作为小麦和蚕豆时,烤烟总糖、还原糖含量适中,总氮、烟碱含量显著降低,以小麦为前作时,总氮含量仅为1.5%,烟碱含量低于2%,烤烟的感官质量评析以前作小麦和油菜最优,香气质较好,杂气少,香气风格得分均达到5,清香风格明显;在红壤条件下,以绿肥为前作时,烤烟化学成分最优,烤烟钾含量达2%以上,高于其他前作处理,烟碱含量仅为1.81%,低于以小麦、蚕豆、油菜为前作的处理,烟叶的评吸质量也以绿肥为前作时最优,烤后烟叶香气量足、燃烧性好、清香风格最明显。水稻土条件下前作为小麦,红壤条件下前作为绿肥较为适宜。
2015, 41(5).
摘要:为了考察烤烟烟气氢氰酸释放量与烟叶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关系,采集全国主要植烟区域的60份烤烟样品,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新方法MINE对氢氰酸与主要含氮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气氢氰酸的释放量与烟叶中的含氮化合物关系最为密切,与蛋白质、烟碱、游离氨基酸总量MINE算法关系强度MIC分别达0.396 7、0.403 4和0.352 1,与游离氨基酸中的半胱氨酸、谷氨酸、精氨酸MIC也分别达0.388 7、0.326 3和0.353 7,含氮化合物含量显著影响烟气氢氰酸的释放量。
2015, 41(5).
摘要:以蓝莓品种‘美登’为试验材料,设30%~45%(TR1)、>45%~60%(TR2)和>60%(TR3)3个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以无灌溉为对照(CK),测定蓝莓园根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蓝莓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果实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TR2、TR3可以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蓝莓根围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TR1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K相比,各处理均可促进蓝莓植株生长、冠幅增加以及枝条伸长、增粗;与CK相比,各处理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电子传递速率(RET)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TR1、TR2处理的非光化学淬灭(QNP)较CK有所降低,而TR3处理的QNP较CK增加了27.52%;不同灌溉处理下蓝莓果实中的花色素苷和维生素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在不影响果实酸度的情况下,果实中的总糖含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即糖酸比增加,对总糖含量的促进作用以TR2处理最大。综合分析生长和光合参数以及果实品质指标可以发现,蓝莓品种‘美登’栽培中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5%~60%相对较好。
2015, 41(5).
摘要: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并验证了与RBP4基因LS性状(litter size)候选分子标记MspⅠ RFLP (SNP G1223C)临近的SNP A1027G(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并对大白猪和湖南黑猪群体的RBP4多态性与母猪LS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BP4基因SNP G1223C在2个群体中均与母猪LS性状显著相关(P<0.05);RBP4基因SNP A1027G在混合群体中与母猪LS性状显著相关(P<0.05);这2个多态性位点构建的单倍型也与母猪LS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优势单倍型母畜的LS性状值明显优异于单个SNP位点优势基因型的LS性状值。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采用RBP4单倍型作为LS性状重要候选基因的分子标记比采用单个多态性位点更具价值。
2015, 41(5).
摘要:为探明全价颗粒饲料精粗比与犊牛不同组织GLUT1、FATP4、PepT1 mRNA表达的关系,根据NRC(2001)营养需要,采用20型颗粒饲料机组,将质量比3∶1的苜蓿和小黑麦草混合,分别制成精粗比75∶25(Ⅰ)、70∶30(Ⅱ)、65∶35(Ⅲ)、60∶40(Ⅳ)的颗粒全价饲料,分别饲喂4组日龄相近、体重相近的中国荷斯坦断奶公犊牛(共12头,每组3头),预试期14 d,正试期 56 d。结果表明:1) 试验Ⅲ组犊牛肝脏、瘤胃、十二指肠、盲肠的GLU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而试验I组皱胃GLU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 试验Ⅲ组肝脏、盲肠和试验I组瘤胃、皱胃、十二指肠的FATP4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3) 试验I组瘤胃、皱胃、十二指肠和试验Ⅳ组肝脏及试验Ⅲ组盲肠的PepT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他各组。总体而言,不同精粗比全价颗粒饲料对不同组织GLUT1、FATP4、PepT1 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精粗比为65∶35时更利于犊牛对葡萄糖、脂肪酸和蛋白质的吸收。
2015, 41(5).
摘要: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致乏库蚊雌成虫的带菌情况。无菌条件下研磨体表消毒的致乏库蚊雌成虫,提取细菌总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 V3区,经DGGE电泳、克隆、测序、比对,确定该蚊体内的优势菌。结果表明,致乏库蚊雌成虫携带的优势菌共有6种,其中1种为派毕梯斯沃巴契亚体(Wolbachia pipientis),另外5种尚未被鉴定,分别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 sp.)、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 sp.)和α–变形纲、γ–变形纲某未知种属。
2015, 41(5).
摘要:以龙葵果生物碱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分别用水、60%、70%、80%、85%、90%、95%、100%的乙醇和60%、70%、90%、95%、100%的甲醇作为溶剂提取龙葵果生物碱,得出80%乙醇为较好的提取溶剂。以80%乙醇为提取溶剂,设提取温度(20、40、60、80、100 ℃)、提取时间(2、3、4、5、6、7、8 h)、提取料液比(1∶5、1∶10、1∶20、1∶40、1∶60、1∶80、1∶100) g/mL 3个单因素试验,再运用全因子试验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探索龙葵果生物碱最优提取纯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龙葵果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7.5 ℃,料液比(1∶20.5) g/mL,提取时间4 h,龙葵果生物碱提取得率为(0.824±0.001) mg/g;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筛选出龙葵果生物碱的最佳纯化树脂为AB–8,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浓度0.03 mg/mL,上样pH 9,径长比1∶10,用3.0 BV、pH 3的70%乙醇以2.0 BV/h的流速洗脱,可使生物碱纯度提高9.44倍。
2015, 41(5).
摘要: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定量分析芒草60Co γ辐照降解副产物(包括酚类、呋喃类和有机酸等9种)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C18色谱柱,柱温25 ℃,以乙腈–0.01 mol(NH4)2HPO4(用磷酸调节pH至2.7) 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多波长紫外检测,可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有效分离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5%~2.3%,最低检出限为0.10~0.89 mg/L。在该条件下对经1 200 kGy 60Co γ辐照处理的芒草水提液进行检测,检测出水提液中目标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4–羟基苯甲醛、香草醛、对香豆酸、糠醛、甲酸、乙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78、12.43、3.26、15.40、10.18、16.42、2.52、102.29、86.24 mg/L。
2015, 41(5).
摘要:以水果薯、水果花叶薯、紫羽1号、紫羽2号、农大紫1号、农大紫2号、浙紫1号、紫薯2号、高淀粉、叶用薯1号、叶用薯2号等11种不同品种甘薯茎叶为试验材料,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甘薯茎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甲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30,50 ℃超声提取3次,每次40 min,能较完全提取甘薯茎叶中的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HPLC以甲醇–水(95∶5)、甲醇–乙腈–四氢呋喃(70∶20∶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分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105.8%和101.5%;叶黄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是甘薯茎叶中的成熟叶,其次为新叶,茎的含量最低;成熟叶中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在0.504~1.031 mg/g和0.188~0.467 mg/g,新叶中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在0.409~0.617 mg/g和0.141~0.242 mg/g,叶柄中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在0.094~0.195 mg/g和0.040~0.082 mg/g,茎中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在0.053~0.103 mg/g和0.036~0.045 mg/g。
2015, 41(5).
摘要:为了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饮用水秋水仙碱污染事件发生,探索饮用水中秋水仙碱含量预警的在线监测方法,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秋水仙碱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了一套饮用水中秋水仙碱含量预警的在线监测系统。结果表明:较佳检测条件为泵速1 mL/min、鲁米诺溶液pH 13.20、鲁米诺溶液浓度3.00×10–4 mol/L、铁氰化钾溶液浓度3.00×10–4 mol/L。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3~1.0 mg/L,检出限为3.01×10–5 mg/L,RSD为2.78%(n=11)。所建立的预警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灵敏度高、操作便利、预警实时等特点,可用于对饮用水中因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有毒物质污染预警的实时监测。
2015, 41(5).
摘要:为了改善城市污水混进垃圾渗滤液后经常出现的TN含量超标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活性污泥模型ASM2d构建推流式A2O工艺数学模型。经过灵敏度分析和参数校正后,模型出水中COD、TN含量、NH4+–N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1%、2.6%和1.6%。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优化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好氧段溶解氧对出水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合液回流比为400%,污泥回流比为100%,好氧段溶解氧控制在3 mg/L时可达到较佳脱氮效果。
2015, 41(5).
摘要:针对甘肃地区玉米种植地块小且分散,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等问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由传动系统、切割装置、扶禾器等组成的小型玉米秸秆收割机。利用SolidWorks和ADMAS对整机进行虚拟仿真,得到收割机的性能指标,并对样机进行田间收割试验。结果表明:收割机切割装置转轴的总动能为1.547×105 J,转轴的总冲量为3 858 N?s;在不清除地膜和杂草的条件下,平均割茬高度为1.76 cm,玉米秸秆的平均铺放合格率达95.59%,各装置协调、平稳、可靠,平均工作效率可达5.10 hm2/h。通过整机虚拟仿真得到的转轴动能和冲量可作为收割机切割效果的性能指标。
2015, 41(5).
摘要:对湖南新邵县18块面积为133~667 m2的水稻田块,测定了手扶4行插秧机纯作业、转弯掉头、补秧等不同环节所需时间,分析手扶插秧机的作业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山区细碎耕地对手扶插秧机转弯掉头环节影响较大,当田块面积小于266.8 m2时,插秧机单位面积内转弯掉头时间为270 min/hm2;当田块面积≥266.8 m2时,转弯掉头时间为150 min/hm2以上;当田块面积分别为<266.8、≥266.8~533.6、≥533.6~666.7 m2时,手扶插秧机的平均作业效率分别为568、660、650 m2/h。综合分析结果,当田块面积≥266.8 m2时,手扶插秧机作业效率基本稳定。鉴于手扶插秧机在山区作业的时间利用效率较低,须优化改进插秧机的转弯性能,提高其转弯操作方便性,以利更好适应山区的细碎耕地,应推动山区过于细碎耕地的集约化管理,促进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的发展。
2015, 41(5).
摘要:对自制的小型履带自走式棉秆收获机设计了打捆装置,为考查该装置钉齿滚筒转速、牵引滚筒转速、锯片转速、压缩频率对打捆总数、成捆率、捆包密度的影响,以JX013号棉秆为试材,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钉齿滚筒转速为270 r/min,牵引滚筒转速为280 r/min,锯片转速为1 100 r/min,压缩频率为30次/min时,打捆装置每小时可打捆201捆,成捆率达99.45%,捆包密度为19.57 kg/m3。
2015, 41(5).
摘要:改进了一种基于Arnold置乱及离散余弦变换的数字水印嵌入算法:先将水印信息进行Arnold置乱加密、二维码载体图像作离散余弦变换,再根据二维码灰度图像的二值性构造Hash函数,确定嵌入和控制系数以实现嵌入过程。在将企业防伪标识信息嵌入到含茶叶产品种植生产信息的二维码图像中作为追溯产品防伪标签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数字水印–二维码标签的黄茶追溯系统。
2015, 41(5).
摘要:对江淮分水岭区域观测的8种农作物冠层光谱进行数据重采样和植被指数计算,分析了4种常用指数和6种常用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同时采用识别效率最高的数据变换形式构建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8种农作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存在较大差异;6种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ETM+、QUICKBIRD、IKONOS、MODIS、ASTER、HRG;模拟得到的ETM+和QUICKBIRD的近红外与红光波段反射率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简单比值植被指数(SR)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较强;在不同的数据变换形式中,对农作物识别精度最高的是一阶微分(FD,波长间隔6 nm),识别精度达87.3%;以FD(波长间隔6 nm)为输入数据集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当隐含层节点数为15时,识别精度最高,达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