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9(3):221-227.
摘要:大穗是水稻高产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揭示大穗形成遗传机制是品种选育的理论基础。综述水稻穗粒数基因/QTL定位和克隆以及与穗粒数有关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等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2013, 39(3):228-231.
摘要:为确定优质稻耿籼1号的最优施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3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耿籼1号最优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46%尿素)255 kg/ hm2,磷肥(17%普钙)600 kg/ hm2,钾肥(50%硫酸钾)150 kg/ hm2,产量可超过8 829 kg/ hm2。建立的耿籼1号最高分蘖数、成穗率、产量与肥料用量的优化数学模型,经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
2013, 39(3):232-241.
摘要:为了区分烤烟上部叶的不同香型风格特征,为其判断提供数学模型,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65个B2F烟叶为材料,分析比较烤烟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以67种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为指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的上部叶样品进行判别,并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烤烟的致香物质总量最高,清香型其次,浓香型最低,3种香型烤烟中含量最高的致香物质种类差异很小,清香型烤烟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另2个香型,主导烤烟香型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有所不同,且同一地区烤烟的香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判别分析发现,共有12个指标(总糖、还原糖、3–甲基–1–丁醇、2–吡啶甲醛、2,4–庚二烯醛、2–乙基吡啶、壬醛、苯乙醇、苯并[c]噻酚、胡薄荷酮、丁基化羟基甲苯、3–氧代–α–紫罗兰醇)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采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正确率分别为100%、98.33%;采用该模型对19个验证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烤烟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
2013, 39(3):242-246.
摘要:为探索适应贵州省印江烟区生态条件的烟苗移栽方法,比较了地膜小苗井窖式移栽、地膜大苗井窖式移栽和常规膜上移栽的垄内土壤温度、井窖孔穴内温度和烟苗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井窖式移栽较常规移栽更能维持垄内土壤温度的稳定;井窖式移栽的孔穴内温度在阴雨天保持稳定,有利于抵抗外界低温对烟苗的影响,晴天时孔穴口温度虽较高,但随着孔穴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井窖式移栽使井窖内形成独特的“微环境”,有利于烟苗移栽后即进入快速生长,其中以小苗的表现优于大苗。井窖式移栽烟苗的茎围、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明显优于常规移栽,而常规移栽烟苗在栽后10 d才开始表现出较快的生长态势。
施春霖 , 刘聪 , 肖旦望 , 陈社员 , 官春云 , 熊兴华
2013, 39(3):247-251.
摘要: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5个WRI1基因cDNA。测序结果显示,BnWRI1–1大小为1 248 bp,BnWRI1–2和BnWRI1–3大小为1 254 bp,BnWRI1–4、BnWRI1–5大小为1 242 bp;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WRI1基因cDNA在进化关系上属于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同拟南芥AtWRI1(At3G54320)同处1个分支,并且所克隆基因cDNA来自甘蓝型油菜不同的基因组;通过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得到所克隆WRI1基因cDNA单核苷酸变异位点40个;特异性酶切位点分析显示,来源于A基因组的BnWRI1–1、BnWRI1–2、BnWRI1–3第892位与来源于C基因组的BnWRI1–4和 BnWRI1–5第880位的核苷酸发生变异,导致Bcl I识别位点的变化;酶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BclI酶可区分甘蓝型油菜的AtWRI1–like WRI1 基因的A或C 基因组来源。
2013, 39(3):253-258.
摘要:AtCS82是拟南芥中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推测该基因可能与种子油脂合成代谢相关。为探明AtCS82基因的功能,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AtCS82基因在拟南芥不同组织(茎、叶、花、果荚)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果荚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茎、叶、花中的表达量明显偏低,推测AtCS82基因可能参与种子发育;使用三引物法对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纯合子筛选,并通过RT–PCR检测纯合子植株中AtCS82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证明获得了稳定遗传的AtCS82基因沉默纯合突变体;通过构建pCAMBIA1300–35S::CS82过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野生型(Col)的方式,获得了AtCS82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植株。
2013, 39(3):259-264.
摘要:为了揭示辣椒胞质雄性不育(CMS)机制,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其相应保持系9704B为材料,对其花蕾转录组进行了Solexa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别出1个花药特异性表达的查尔酮合酶基因(CHS),该基因在保持系9704B中的表达水平为其对应不育系9704A的16倍;克隆后的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CHS基因家族,与菸草花药特异表达的同源基因CHSLK的同源性达90%;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9704A和9704B的根、茎、叶中CHS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2种材料的茎中几乎不表达,在9704B的根和叶中表达量也极低,证实了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因只在辣椒花药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对不育系的定量PCR结果表明,CHS基因在9704A的根和叶中有异常的较高水平表达,结合其在花药中的低表达,推测辣椒不育系中CHS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CMS性状相关。
2013, 39(3):265-269.
摘要:为验证Lacc1基因的功能,揭示灵芝漆酶基因及其启动子结构与其转录表达的内在关系,预测了Lacc1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及灵芝漆酶注释基因Lacc1的上游启动子区域,研究已测序的菌株——灵芝P9在Cu2+诱导条件下漆酶基因Lacc1的表达情况。Protein Blast分析结果表明,Lacc1含有3个铜氧化酶(Cu–oxidase)保守结构域,与Polyporus ciliatus漆酶lcc3–3的相似性最高,为71%,并具有高度保守的漆酶特征序列L1–L4;亚细胞位置和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Lacc1含有信号肽,且为胞外分泌酶;Lacc1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包含1个TATA box、3个金属响应元件(MRE)、5个氮因子结合位点(NIT2)、1个压力响应元件(STRE);在150 μmol/L Cu2+的诱导下,Lacc1基因的表达在第6、8、10和14天分别上调了2.8、4.9、1.6和1.9倍,通过对Lacc1的启动子结构和诱导表达分析,推测灵芝漆酶注释基因Lacc1的诱导表达特性与启动子区域的金属响应元件等调控位点具有极大相关性。
2013, 39(3):270-273.
摘要:以喷施不同稀释倍数(0、100、200、300倍)木醋的蓝莓叶片为材料,采用人工低温胁迫(4、0、-5、-10、-20 ℃)处理,研究蓝莓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分析木醋对蓝莓抗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相比,稀释100倍木醋处理蓝莓叶片4、0、-5、-10、-20 ℃下的电解质外渗率降低(0 ℃时的降幅最大,为24.92%);能提高-5、-10 ℃下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5 ℃时的升幅最大,为15.04%);提高-5、-10、-20 ℃下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20 ℃时的升幅最大,为125.87%);提高-5、-10、-20 ℃下叶片脯氨酸含量(-10 ℃时的升幅最大,为63.69%);提高4、0、-5、-10、-20 ℃下叶片SOD活性(-10 ℃时的升幅最大,为12.42%)。②稀释200倍木醋处理4、0、-5、-10、-20 ℃下蓝莓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降低(-5 ℃时的降幅最大,为15.65%);提高-5、-10、-20 ℃下可溶性总糖含量(-20 ℃的升幅最大,为15.58%);提高4、0 ℃下叶片脯氨酸含量(0 ℃时的升幅最大,为20.32%);提高4、0、-5、-10 ℃下叶片SOD活性(-5 ℃时的升幅最大,为17.37%)。③稀释300倍木醋处理能减缓蓝莓叶片-5 ℃下电解质外渗率的增加,提高4、0 ℃下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提高4、0、-5、-10 ℃下叶片SOD活性。综合考虑,木醋喷施对蓝莓抗寒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稀释100倍处理的效果较好。
2013, 39(3):274-278.
摘要:Wolbachia是一类胞质遗传共生菌,能调控被其感染宿主的生殖方式。以向川安瘿蜂虫瘿中获得的向川安瘿蜂和其寄生的长尾小蜂为材料,使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向川安瘿蜂和长尾小蜂Wolbachia的wsp特异片段,以邻位相连法构建Wolbachia的wsp基因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向川安瘿蜂和长尾小蜂均感染了Wolbachia;因二者感染Wolbacia的株系Wa和Wb的wsp序列差异大,不能认定在寄生的长尾小蜂和宿主向川安瘿蜂间存在Wolbachia的水平传播。
2013, 39(3):279-281.
摘要:研究了来自山东、安徽、河南的3株莱氏野村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物学性状,并测定了它们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株莱氏野村菌的菌落形态类似,但产孢量差异显著,其中以来自安徽的菌株Nr19的产孢量最高,为1.64×108个/cm2;3株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幼虫都有明显的致病效果,致死率和僵虫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其中以Nr19菌株的综合致病效果最好,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7.62%和84.09%,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4.044 1 d。
2013, 39(3):282-285.
摘要:以湖南省江永县姜瘟病重病区的土壤为材料,对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筛选抑制致病菌的木霉菌。结果表明:姜瘟病重病区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有2种,分别为G1、H2,其中G1致病性较强,经过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鉴定,发现H2为欧式杆菌(Erwinia spp.),G1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lanacarum);通过对峙实验分析发现,编号为23的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致病菌G1和H2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可应用于姜瘟病的生物防治。
2013, 39(3):286-290.
摘要:比照常规施肥量(早稻N、P2O5、K2O 分别按150、60、90 kg/hm2施入,晚稻分别按180、75、90 kg/hm2施入),采取不同减量施肥配以冬季种植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作物的耕作方式,研究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氮、磷的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分别减量20%、30%处理组水稻的产量变化率为-11.48%~1.94%;施硫包衣尿素,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均减量30%处理组水稻的产量变化率为-13.24%~3.87%;施复合肥,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均减量30%处理组水稻的增产率为0.52%~13.70%;不同减量施肥处理可使径流水氮流失量减少31.69%~47.74%,磷流失量降低11.77%~64.71%;使用复合肥的处理,其氮素利用率最多提高19.31%,磷素利用率最多提高11.97%。减量施肥可以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氮素、磷素输出。
2013, 39(3):291-297.
摘要:采集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建立同时对其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进行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稻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稻田土壤和糙米样品分别用酸性甲醇和丙酮提取,再用二氯甲烷萃取净化;水稻植株样品用酸性二氯甲烷和乙腈的混合液(体积比1∶1)提取,再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采用C18不锈钢柱(4.6 mm×150 mm,5 μm)分离,以甲醇、水、乙酸的混合液(体积比70.0∶29.7∶0.3 )为流动相,流速0.6 mL/min,柱温30 ℃,在240 nm下检测,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质量浓度0.01~1.00 mg/L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 )达0.999 7~0.999 8;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的检出限均为0.01 mg/kg,在 0.05~1.00 mg/kg添加水平下,其添加回收率为84.00%~104.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8.55%。该方法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对水稻和稻田中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同时进行分析与检测。
陈建国 , 罗文 , 凌立文 , 余平祥 , 毛小娟 , 曹咏 , 罗晓燕
2013, 39(3):304-309.
摘要:以广东梅县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约束,构建农业结构优化模型、购买能值节约估算模型、货币能值增益估算模型,对农业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效果进行能值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8年,种养间资源综合利用能明显改变梅县的农业结构,年均货币能值增加(2.15E+21)sej,年均能值交换率从2.57增为4.42,年均环境负载率由0.62降为0.17,年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从9.27增为43.52。梅县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既能降低环境负载率,又能提高能值交换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3, 39(3):310-314.
摘要:以2011年为例,采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soil-surface balance),分析湖南湘潭县区域农田系统的种养结构对湘潭县农田系统土壤氮素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8年,湘潭县区域农田系统耕地面积增加了7 180 hm2,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6 530 hm2,复种指数下降了58.06%;农作物产量增长了11.57%,生猪存栏量增长了111.94%。2011年,湘潭县区域农田系统氮素供给能力为540.94 kg/hm2,氮素消纳能力为236.40 kg/hm2,土壤氮素承载力为304.54 kg/hm2,表现为“盈余”状态。较高的氮素盈余主要源自于过量化肥氮的施入。
2013, 39(3):315-318.
摘要:对遭茶尺蠖啃食的茶园高光谱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在红边峰值区(690~790 nm)和蓝边峰值区(520~580 nm)的光谱特征参数变化明显,建立了相应的茶尺蠖啃食程度拟合模型。结果表明:遭茶尺蠖啃食的茶园部分光谱特征参数与叶面积指数存在相关性,其中以红边峰区一阶导数积分值(SDr)的相对变化率最大,能够有效反映出茶园遭茶尺蠖啃食的严重程度,真实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3,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4.46%。
谭谦 , 孙松林 , 李军政 , 陈魁 , 李凯 , 罗江河
2013, 39(3):319-322.
摘要:测定并分析烟秆拉拔力与拉拔位移、烟秆直径、土壤含水率、土壤紧实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拉拔烟秆是一个拉拔力上升阶段和拉拔力下降阶段的综合作用过程,当土壤含水率较低(13.2%)、土壤紧实度较大(18.6 kg/cm2)时,烟秆拉拔位移为14 cm,拉拔力最大值为1 654 N;当土壤含水率较高(21.8%)、土壤紧实度较小(11.54 kg/cm2)时,烟秆拉拔位移为16 cm,拉拔力最大值为1 628 N。烟秆直径与起拔力之间呈正相关直线回归关系,相关系数为0.88,烟秆直径为26.1~38.3 mm时,起拔力为551~1 840 N;土壤含水率越大,起拔力越小;土壤紧实度越大,起拔力越大。
喻湘林 , 杨琛 , 朱锐 , 任璐 , 王宁宁 , 李晓刚
2013, 39(3):323-326.
摘要: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泡腾片剂配方进行优化,以分散剂、崩解剂和起泡剂用量为考察因素,以片剂悬浮率和崩解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拟合选择合适模型,依据模型在各因素设定范围内获得最佳配方为:分散剂WG5质量分数为4.75%,分散剂TXC质量分数为1.50%,崩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质量分数为5.00%,起泡剂酒石酸和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均为20%,该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片剂实际平均悬浮率为86.42%,平均崩解时间为159 s,与预测值86.14%和160 s无显著差异。
2013, 39(3):327-330.
摘要:利用碘离子修饰的B–Z振荡体系检测辣椒面中禁用色素罗丹明B。结果表明,在修饰的体系中检测罗丹明B,比在未修饰的体系中的灵敏度有所提高;当丙二酸浓度为0.105 mol/L、溴酸钾浓度为5.80×10–2 mol/L、硫酸铈浓度为1.60×10–3 mol/L、碘化钾的浓度为 2.5×10–4 mol/L、硫酸的浓度为 0.7 mol/L时,罗丹明B对修饰体系的扰动最大;罗丹明B浓度为(7.5010–7~ 7.0010–4)mol/L时,振荡体系振幅变化与罗丹明B浓度的负对数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710–8 mol/L,相关系数为0.998 7。
2013, 39(3):298303-6.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19%嗪胺灵乳油在广东、广西地区西瓜田中的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嗪胺灵的最小检出量为5.0×10–3 ng,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分别为0.005、0.010 mg/kg;嗪胺灵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1.81%~101.45%和77.63%~100.2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27%~3.59%和4.08%~10.43%,其结果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嗪胺灵在广东和广西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12、4.52 d,在西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1、1.90 d;嗪胺灵在西瓜中的降解较土壤中的快,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 d);分别按推荐剂量(3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3~4次,测得收获期嗪胺灵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9 9~0.682 2、0.028 5~0.514 1 mg/kg,其残留量均低于马来西亚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1.0 mg/kg。